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涵口橋 俗名「白馬橋。」 成化二年,太守岳正建新渡橋 ,亦名「第九橋」 ,疑宋修路時建。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後陳橋 「成化元年,太守岳正重建。」 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西陳橋 「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星橋 明永樂四年,蒲坂林清隱建。嘉靖三十五年,元孫知縣寬重修。

腰溝橋 在蒲坂。弘治十年,推官詹瓘星建「厝柄橋 。」 弘治十年,太守王弼重修。

火燒橋 計三間。弘治庚申,太守陳效修。濟龍橋 ,宋咸淳間造,人呼「咸淳橋。」 明正統間,知縣劉玭修。萬曆庚戌,圯里人京兆尹吳獻台、同知陳承芳倡募重修,仍立碑題曰「濟龍橋溝上。」 橋 在橫枋,創始未詳。弘治己未,太守陳效命耆老湯廷芳督修。

鄭公橋 ,錄事鄭泓造。

新塘橋 宋淳熙二年,鄉人李十二秀等重修通津橋 在羊眠山下。

五龍橋 在東隴上。二橋俱宣德、景泰間,里人柯文魁重建。

鄭公橋 在石牛山小林。萬曆間,郡人太守鄭遷建。

小嶼橋 宋景炎元年,里人劉端明建,兩端砌石,其長半里許。

桃梨江橋 元至正二年,里人徐二秀建。寧海橋 一名「東際橋。」 有支海,自下黃竿入至此,兩涯宏闊。舊有寧海鎮,鎮前有渡,民病涉焉。元元統二年,龜洋僧越浦始募緣駕為橋,并建吉祥寺。至正間,橋圮,行者復以渡。明洪武三十三年,同知徐則敬命僧湘江募建橋,疏為一十五門,修八十二丈,廣二丈,高三丈八尺。

普濟橋 在後朱,鄉人朱尚勤及子縣丞諫募眾重修。

白石橋 在井埔前。創始未詳。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井埔橋 宋紹興間,里人林嵩捐資建。又砌石路,鑿大井十餘丈,大旱不竭,居民便之。橋石字刻可考。嘉靖庚戌,裔孫知州德輝重修。

石盤橋 在朱埔鋪石盤堂之右。宋元祐己巳,唐古田令朱璣裔孫餘建。橋石字刻可考。東埭前橋 ,創始未詳。明天順間,義民王行安捐資重修。

五龍橋 在石阜頭,計三間。橋下有大石,盤亙幾里,常有龍起自石穴,橋因以名。創始未詳。明宣德間,里人林睿重修。

石阜橋 內外二橋。內橋一間,外橋三間。創始未詳。

下洋中橋 去石阜橋一里,創始未詳。《弘治志》云:「俱成化七年里人郭士清募眾重修。」 又修砌石路,上通黃石,下接大孤嶼,約二里許。

國清橋 、思功橋 俱在東華。元至元三十年,里民仝建。

中樂橋 在東華。宣德六年里人郭文謨建雙橋 ,在大孤嶼前。其橋一橫一直。成化七年里人郭士清募眾重修。弘治九年圮,同知朱海重建。

大龜嶼前橋 舊以木為之。弘治四年,里人朱儼倡建石橋。又勸華嚴寺僧捨田闢路四尺,上通雙橋,下接長者廟。

樟橋 宋紹熙十六年,僧日山建。明弘治甲寅,郡守王弼重修。後圮,里人募眾重建。

熙春橋 在洋城。元至正二十五年建,後圮。洪武庚午,里人鄭禮亮助工石重建。弘治甲申,太守王弼遷建於舊址之東二十餘步,仍舊名。龍川橋 ,在龍塘巷裡。弘治七年,里人陳宜泰建。萬曆三年,孫通判文信增石闢之,仍捐地濬渠,以通舟楫。

漏頭橋 宋淳熙四年,里婦陳氏建。

塘頭橋 宋淳熙十年,王銘建。

翁濟橋 在鄭莊東原三渡,古設木橋。弘治八年,推官翁鯉造石橋,故名「翁濟橋。」

溝角橋 在瑤臺,舊有木橋,易圮。順治癸巳,里人邑庠生林贊育始建石梁,因亂而廢。康熙辛巳,贊育姪舉人滋謙捐貲重建,於橋北建佛亭護橋,并砌石路至「黃石。」

通車橋 成化中,洋城林尚明遷居清浦,始造此橋,架木為之,可通車馬,故名。

南社橋 在通車橋之南。創始未詳。

新橋 在清浦埭裡。永樂中,里人陳彰晦建。上厝橋 在清浦上厝。石梁陳引捨錢十貫。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