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居捨錢四貫建

周厝橋 在清浦周厝巷口。宋紹聖三年,周氏、陳氏共捨財造,并修路一條。萬曆初,里人知縣周瀾重修。

五馬橋 原名「上廊橋」 ,在上廊周家之北。至正末,周心鑑建。後曾孫瑩與其從曾孫瑛相繼為太守,族人因改名「五馬橋。」

巷口橋 在清浦西溝

通城橋 原名「後墩橋」 ,在清浦後墩。永樂中,里人陳彰晦造。弘治八年,太守王弼重修。十三年,御史周進隆改名「通城橋。」

東林橋 洪武初,周心鑑建。

東皋橋 在清浦溝頭。創始未詳。

普照橋 俗呼小橋。周心鑑建,橋北有庵曰「普照」 ,心鑑捨地為之。

化龍橋 元延祐四年,僧隆源建,并建庵以護橋。明弘治八年,太守王弼重修。

五宮橋 此橋以「宮」 得名。弘治七年,太守王弼修。

塘塍東橋 元至正間,張仲仁建。明弘治辛酉,曾孫道亨重修。

塘下東西橋 有二座。上三橋俱明初張致中創建近橋街道,其孫道亨砌修。

頭巾橋 在塘下後溝。元至正壬辰,張蒞創建。踰馬橋 在後吳西五里。洪武初,里人吳惟善等建。初,木蘭陂水止此,惟善等以私田鑿溝,引水東行,直扺程洋頭,約三里許。鄉人灌溉,搬運便之。石梁題刻可考。

蘭橋 在斗南。宋至和間,教授鄭天瑞建。港橋 :在陡門下,跨海。

小石橋 在莊頭。宋淳祐四年,郡人馬鄭逸建。石屐橋 在石屐埭,臨海百有餘間。元時興化路總管林德隆建。明弘治七年,同知朱海重修。鐵塍橋 在山尾。宋景定辛酉建。

四翁溪小石橋 宋咸淳四年,里人陳芹建。杭下溪小石橋 ,宋德祐元年僧普吉建。綬文溪,四翁橋 ,在印山下。溪流如綬,故名。陳中詩:「峰巒列衛山如印,溪澗來朝水似文。」 文江舊橋 ,在龍山西。

瀨溪橋 舊為莆陽渡,當南北要衝。宋紹興十三年,始建浮梁。乾道三年,郡守鍾離松於下流百步山峽,循舊基建橋,弗就。淳熙十年,陳丞相俊卿同郡守林元仲移建今所。橋「一十四間,修十五丈四尺,廣一丈四尺,高三丈九尺。」 《草堂隱居》方秉白記。

花亭橋 元至正六年建。明永樂丙申,張覺員修。舊有亭,今廢。

白水橋 官道所經。萬曆四十一年,同知汪懋功重建。

猴溪橋 創始未詳。成化二年,太守岳正重修。車門橋 在猴溪前。

龍津橋 在長嶺,「創始未詳。天順五年,太守潘本愚重修。弘治十一年,知縣吳遠重建。」

迴瀾橋 宋李長者建木蘭陂,乃於南岸穿渠,引水東注,作橋其上,故名。

溝口橋 二橋俱在木蘭陂下直溝上,創始未詳,正德丙子,通判張東綱修。貞肅林俊「記。」 《繼志》「橋 在橫溝,洪武十五年里人黃老圃建。」 龍橋 在塘東,元大德十一年里人戴福建。水口橋 在塘東,元大德間里人戴福建,因名戴橋。

東定橋 在塘東之東,創始未詳。原十一座,萬曆丁未里人戴懋春修,增一座。

下橫山港口橋 元大德間,里人黃德明建,後為海潮所壞。景泰六年,里人戴旭以修海堰餘貲,遷建今所。

永通橋 初名「龜塘橋」 ,以其通永豐、通津二陡門,改今名。永樂間,里田人廖良驥建。天順間,孫崇瑩、萬曆間,裔孫知縣賓重修。

溪東橋 通黃石等處。成化甲辰,貢元廖日宣建。萬曆壬辰,曾孫廷柱重修。

龜塘塔兜橋 成化中,廖日宣建。橋南又設石塔。萬曆乙酉,孫知縣賓重修。

《西建橋 》在徐州,有亭。

常思橋 在興化舊縣東南三十里。有亭。綠塔橋 在大帽山下。

滿長橋 宋乾道中,知縣梅州薛行造。

大湖橋 宋乾道中,杉溪陳遵、黃九造。

澳溪橋 在平床嶺下

永貴橋 在飄湖下。宋紹興十年,鄭夾《漈樵》請借縣帑建,後以施金償之。橋東建過來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