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荻蘆溪渡 在興教里。與廣業隔界,以舟渡。《西江渡 》「西江」 與南箕隔浦,以舟渡。

游埭渡 游埭與孝義里三步隔浦,以舟渡。三江口渡 遮浪與新浦隔界,三港會流,江面宏闊,以舟渡。

小嶼渡 北岸莆田、小嶼,南岸惠安、沙縣等處。海面宏闊,舊設渡夫,後聽民私渡。

仙遊縣

黃橋    、「鳳西橋   」 、躍龍橋 以上俱在城中。

通仙橋   、會仙橋   、開禧橋。

周澤橋 以上俱在孝仁里。

學古橋 在慈孝里

拱橋    、塘橋    、通濟橋。

三坑橋   ,仙水橋 以上俱在折桂里。「青龍橋   。」 「仙溪橋   。」 「鮮溪橋。」

和羹橋   、「建安橋   」 、「新橋。」

金鳳橋 以上俱在永興里。

石馬橋   俞潭橋   、登仙橋 以上俱在香田里。

金鳳橋   、錦橋    、太平橋。

清澤橋   、雙溪橋   、坑邊橋。

雙鳳橋 以上俱在連江里。

馬山橋   。「延慶橋   。」 蔣溪橋。

聲鼓橋 以上俱在仁德里。

大濟橋   。「龜峰橋   。」 「御史橋。」

神堂橋   。飛烏橋 以上俱在善化里。「鹿鳴橋   。」 「朝天橋   。」 「步雲橋。」

「高田橋   。」 「石碧橋   。」 「金馬橋。」

古瀬橋 以上俱在萬善里。登瀛橋   ,官成橋 以上俱在文賢里。環碧橋   。雙濟橋   ,九座橋。

侍者橋   、「登雲」 橋 以上俱在興賢里。光埔橋   、《溪朴》橋   、黃坑橋。

赤石橋 以上俱在安賢里。

郭洋橋   、「惠政橋   」 、「宣化橋。」

駕仙橋   、西河橋   、恩波橋。

壽峰橋   、龍津橋   。白鳧橋。

東林橋   、「蕭橋    」 、「鯉湖橋。」

銀巖橋   、「惠愛橋   」 、後坑橋。

金紫橋   、「訪道橋   」 、通濟橋 以上俱在興泰里,以上俱在城外。

會仙渡   、仙水渡 以上俱在城中。

興化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興化府治 在城西南,即莆田縣署舊址。按:「宋興化軍初在游洋鎮,太平興國八年徙莆田,知軍段鵬始建軍署,今興化衛署是其地也。元易為興化路署。明洪武初改為興化府署,已而指揮俞良輔、盧鎮請以府署立衛所,從之。」 於是知府蓋天麟徙莆田縣署於善俗坊,而以其地建今署焉。中正堂,左經歷司,右照磨所。兩廊六房,東吏、戶、禮,西兵、刑、工。堂前露臺、甬道、戒石亭、儀門。正堂之後為燕堂,東架閣庫,西豐盈庫,聯以穿堂,東西齋房四間。燕堂之北為知府衙,東同知衙,西通判衙。同知衙之南為推官衙,又南知事衙。其前司獄司,通判衙之南,經歷、照磨、檢校三衙,六房吏舍,列在東西房科之後。儀門外,東土地祠,前大門。門外東西旌善、申明二亭,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焚燬殆盡,郡人御史林潤奏給帑銀。四十四年,知府易道談重建三堂、儀門、大門俱如舊制。後堂東豐盈庫,下添軍器房,西創龍仗庫及黃冊房。東吏房,上增架閣房。西兵房,上增承發房。儀門外西創寅賓館,與土地祠相對。大門外東建旌善亭、惠民局,西建申明亭、急遞鋪,南榜諭房東西重建承流、宣化二坊。萬曆二年,呂一靜以門前曠闊非宜,將大門移出丈餘,兩邊地築稍高,門外添設障垣,修旌善、申明二亭。移鋪局於別所,重立題名石於堂之北。五年,知府陸通霄重修土地祠。三十九年,知府馬夢吉重修堂廡祠庫,豎戒石亭為坊扁曰「天監在茲」 ,燕堂曰「和衷堂。」

皇清康熙六年,推官衙門奉裁公署歸併《海防》、防糧。

二廳。四十一年,知府徐希聖重修照牆,復塞外大門為短垣,立東西偏門。

清軍館 在分守福寧道之東,同知治事之署。嘉靖甲子建,萬曆丙子,分守楊芷改入署中,今廢。

督糧館 在大有倉內,通判治事之署。嘉靖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