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無名氏詩

尖山 由崇仁里諸山延迤而來。在眾山中,尖如卓筆,亦呼「高山。」

崇聖山 下有「崇聖院」 ,由尖山而來,太和陂水道其東。

福平山 一名北平山。由尖山發脈而來,至北螺村止。唐四門博士歐陽詹別墅在焉。按詹與林蘊同讀書,後詹在蜀有寄蘊詩。按《宋志》,蘊初居山之北螺村,後徙澄渚。今福平山有林氏九侯墓在焉。墓前為積翠庵,左為鳳林寺,有連理甘棠、赤松,棫樸抱之,其大數十圍。邑人知府林鳴盛刻石曰:「三壽作朋。」

三山 突起平田中,亦由尖山發脈。《宋志》作烽火山,今呼三山。

澄渚山 自三山分脈而來,本作「陳渚。」 《宋志》「林蘊徙自北螺村,就鄉人陳暄市地,因改澄渚。」 舊有梯雲齋。

囊山 山形如懸囊,故名。脈自澳嶺聯絡而來,上有慈壽院,唐異僧黃涅槃塔在焉。山之巔有辟支巖。按《宋碑》:涅槃中和間隱此,趺坐不食,行隨兩虎,九座見之,曰:此辟支佛也,故名。巖虛敞,可容數榻,旁有八小石負之,玲瓏如窗櫺。棐几間有小竅徑寸,時產異香,樵者間得之。前有二巨石,對峙如門,右有石,高廣可五丈,因創為藥爐茗碾。下稍平處,有石坦可八尺,臥草間。黃卷山 自九峰山迤邐而東五里為此山。產火山,早荔為莆中冠。唐校書黃璞自三山移居於此。黃巢兵入閩,焚蕩室廬,至璞居,曰:「此儒者家」 ,滅炬而過。

佛日山 在囊山東三里,高聳與囊山並峙。山之麓為聖壽寺,有「聖壽塘」 遺址,今為放生池。雙魚山 在迎仙港上,下為子魚潭。

香山 一名鳧山,與靈峰相對,有古刻「妙高峰」 三字。又有金雞玉犬石。有天然井在石盤中,方廣丈餘,泉極清冽,號香泉。又有嘯月臺、九仙巖諸勝,詳見《寺觀》香山巖。

戴帽山 在迎仙橋之西北,與福清接界。上有鴝鵒巖,舊傳「地暖,鴝鵒棲焉。」

駟馬山 山之址有駟馬橋,故名。

東山 在故興化縣西,旁有仙巖,甚幽勝,其山多異產,山之麓曰「仙鄉。」

薌林山 在新縣南,有薌林寺。鄭夾漈樵與從兄厚讀書處。有修史堂、幻住庵、「通遊」 、「宴寂」 二閣。陳正獻、龔莊敏、林艾軒皆嘗登焉。

百丈山 在新縣東。唐會昌中,僧崇演避地辟穀於此。山極幽致,延袤百里,上有六巖,一曰客廳,二曰「古仙」 ,三曰石塔,四曰石傘,五曰石樓,六曰「重元。」 千奇萬狀,窮目力不可盡。

大帽山 在長壽峰西北,狀如席帽。其下有爵山,南有大湖坑、石門、馬尾漈、綠榕橋。

祺山 在新縣西南。山有五奇,一曰仙掌峰,二曰文筆峰,三曰香爐峰,四曰仙人峰,五曰「出風穴。」 處士陳易、左司林迪及方公袞皆有題詠。唐樞密副使詹萬鍾故居。

西臺山 在祺山旁。有瀑水高掛三十尺,瀦為小潭,餘流潺潺鳴石間,有石如室,深廣一二丈。相傳五代時有隱者居此,地爐尚存。

蔣山 在新縣北。其山磅礡廣袤,石上有巨人跡,石棋枰。又有石泉,下接溪橋。宋方氏作「蔣山堂其麓。」

石梯山 ,此南部入首第一山也。自仙遊九座山發脈,歷南鄉梅嶺諸山而來。由此出為南部諸山。其山盤礡峭拔,高千餘仞。上有建福禪寺,絕頂有香爐巖,南望海潮,如在腳下。莆諸山產茶,龜山第一,此為第二。

浮山 :自石梯山發脈,南行分至海邊為山小而圓秀。元時有陳紹叔者居此,製璿璣玉衡以測乾象,因號曰「小天。」

將軍山 一名「將軍巖。」 在瀨溪上。其山自長嶺而來,上有廣福院。

湯亭山 :此山與紫帽山對。

鼓角山 在南曰白沙之南,由石梯而生。蓋壺山之來脈數峰,高出天表,即鼓角山也。自錦亭南望,風景宛然。鼓山在九龍山之南,其形如鼓。九龍山在北,自南觀之,則尖聳如角。二山合看,《鼓角》較明。

九龍山 、鼓角山北行至溪潭,截然而止,分為九條,故曰「九龍。」

《木蘭山 》,其下有《木蘭溪》。

橫山 由鼓角山過寶勝,再起為雲洞山。由雲洞出為龍泉山。橫抽一枝繞其前,為「上橫山。」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