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南隔溪有小山曰下橫山,在北乃羅星也。《前志》以為開渠鑿斷,誤矣。

香山 在上橫山。山脈自鼓角山過雲洞,分為此山。錢女赴水,屍浮山下香七日,因名。民立廟曰「香山宮」 ,為羅漢出洞形。每風雨夕,隱隱見二燈自山往木蘭,故老相傳為四娘巡陂,云王倉山 。其山由深瀆諸山發脈東行,勢長而形狹,亦起峰巒。林少保俊先墓在焉,改名「雲莊」 ,晚以自號。

蓮峰山 在壺山南。小山疊出,狀如蓮花。壺公山 在城南二十里,由九座石梯而來,蟠踞數十里,其高千仞,如正人端士,垂紳搢笏而立,蓋郡之朝山也。與府龍分支三四百里,至此結為懸天蓋,特朝郡治。按《九域志》:昔有隱者遇老人於絕頂,見宮闕臺殿,似非人間,曰「此壺中日月也,故名。」 《前志》謂:古有陳、胡二仙,陳隱北山呼陳巖,胡隱南山呼胡公,後人改胡為「壺。」 相傳朱晦翁赴同安簿過此,謂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古讖:「水遶壺公山,此時正好看。」 比事云:自木蘭陂成疏渠,引流南遶壺山,而族望益顯。按:壺山自石梯過蓮峰山,舊有蓮峰院,大斷矗起。先為靈雲巖,乃妙應靜室,所謂虎丘巖、盤陀石,法流泉,濯纓沼、石壁峰、碧漢灣,皆靈雲左右景也。李習之云:「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佳草新花,視遠為幽。」 著作徐師仁謂:「虎丘巖殆兼此景。」 循靈雲而南,有西雲巖、中和院、南泉巖、靈從巖上至絕頂,兩峰相附而平。南向稍下為真淨巖。北向自絕頂陡險而下數百步,為龍王廟。石屋深廣未及丈,有洪武十三年祈雨碑在焉。蟹井在其中,無井也,惟廟後石壁有濕泉,掘地及尺,便有泉出,潮長則滿,潮退則涸,氣與海通,即所謂蟹眼泉也。《宋志》謂石穴中有雙蟹,旱歲見蟹,即可得雨,誤矣。西數武有泉岳蒙泉,正鐫「仁泉」 二大字,乃莆陽第一泉也。旁有日觀庵址,昔人觀日出處,下為潮海院廢基,至山腰為白雲院。宋陸秀夫扶二帝南行,宿此一夕。院後澗中有郭滄洲舊隱基,從白雲西上數里,山石皆紅,有石刻大字曰:「紅石。」 嶺上里許,至巔有壺洞,為胡公修煉處。更西下為風澤洞,舊有居民曰范宅。寶勝、太平、西平、靈鷲、中峰諸院在其西,石泉、翠峰在其東南,竹峰在其西北。舊傳壺山八面,計十八院,三十六巖,今唯白雲、中和再建,餘俱無一存者。《前志》載有柏花石。宋彭乘《墨客揮犀》載「壺山有柏一株,長數尺,半化為石,半猶是堅木。蔡君謨見而異焉,因運置私第。」 城山 ,黃石,主山也。由壺公發脈,東北行特起。

《宋志》
縣東南三十里舊傳有蜘蛛結網如圓城

故名。《弘治志》以此山在國清塘上,本名國清山,好事者以其北有黃石,乃改為糓城山,皆臆說也。山頂舊有石城四,方廣可三四十丈,舊址猶存,有古石刻「城山」 二大字,如箕山之名,當以此。上有松隱、梅隱、竹隱三巖,林光朝嘗講學於此。宋郡守林希逸建祠祀艾軒於巖之東,以林亦之、陳藻配,扁曰三先生祠。又有興雲洞、呼月臺、小有洞、仙跡、棋盤諸石。舊讖云:「城山青黃,石出公卿前。」 時松皆合抱,故俗皆謂之青山。康熙壬寅年遷民,一日悉赭,其山至今風水猶難復也。塔山 在塘東,由雙髻山發脈西行,至此而止。一名天馬,鞍鬣首尾備具,有行空之勢。又名文峰巖,巖下舊有伏龍穴。

瓊山 :在後洋。由雙髻山發脈西行,岡阜聯絡,有松萬株。

蔡山 在橫塘後,由壺山而來。

白塔山 ,即三台山。由壺公山發脈東北行,城山之來脈也。其山小而圜秀,下為東州,南為橫塘,北為小橫塘。

萬玉山 在馬峰街後,一名周坑山。多奇石。給事黃謙有《萬玉山莊》。

雙髻山 在壺公山東北。此山積石巉巖,上摩霄漢。山有五峰,側視之二,故呼「雙髻。」 正視之五,故呼「五侯。」 自郡視之三,又呼「筆架。」 山有涌泉巖、大雲院,今廢。

金山 :在雙髻山東麓。林光朝序走金溪,得蒲弄一席地。

留仙山 :在雙髻山西麓。上有石碁枰。

竹嘯山 《宋志》:在興福寺。翁諫議承贊有「泊舟南匿,遙望竹嘯舊山」 詩。

天龍山 由雙髻山發脈,北行轉東,其勢騰驤。山下有塘,方廣四十畝,號「吳塘。」 有天龍庵,中有甘井。

東山 :由雙髻山發脈北行西轉為榜頭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