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沙門千靈,唐會昌中,辭六祖入閩,六祖云:「逢苦即住。」 至莆田苦竹山拄錫,《山魈》拒之。千靈曰:「若能飲鐵針, 則吾去。不能飲而吾飲,則若去。」《山魈》不能自飲,之魈 遁去。遂於山之西北建苦竹院,所飲餘鐵針封貯尚 存。

宋陳仙,不知名,其所居號陳岩山。山有石,面平如削, 文跡縱橫若篆籀。又有井,深纔二尺,泉甘而清。舊傳 陳仙於此淘金,故號淘金井。徐寅《記》:陳、胡二公隱跡 壺公山後羽化。淳熙十二年,知縣張少英建拜壺亭, 塑陳、胡二仙之像。胡即何真人所謁者。陳疑此不謂 陳岩暫寓,竟隱胡公也。

天妃,林姓,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時都巡檢林 愿之第六女也。母王氏。前編修槁城《倪中記》云:「神生 於宋元祐八年,一云太平興國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妃始生而地變紫,有祥光異香,通悟祕法,預知休咎 事。鄉民以病告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雲游島嶼間, 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昇化。」 一云景德三年十月初十日也。是後常衣朱衣飛翻 海上,里人祠之,雨暘禱應。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 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七溺,獨路所乘神降於檣,安 流以濟。使還奏聞,特賜「順濟」廟號。紹興己卯,江口海 寇猖獗,神駕風一掃而去。其年,疫神降於白湖,去潮 尺許,掘坎涌泉,飲者輒愈。洊封「昭應崇福。」乾道己丑, 都巡檢使姜特立上其默相捕盜功,加封「善利」,淳熙 間加封「靈惠。」慶元戊午,朝廷調舟師平大奚寇,神障 以霧,此明彼暗,寇悉掃除。開禧丙寅,寇迫淮甸,神擁 旗幟,一戰解圍。莆民艱食,朔風彌旬,南舟不至,神反 風,不日輻輳。海寇入境,神為膠舟,悉就擒。景定辛酉, 巨寇泊祠下,禱神不允,群肆暴慢,醉臥廊廡間,神縱 火焚之,賊駭遁,風沙晝晦,各跨淺而敗,有司以聞,累 封「助順顯衛、英烈、協正、善慶」等號。元以海漕有功,賜 額「靈濟。」明永樂間,內官甘泉鄭和有暹羅、西洋之役, 各上靈蹟,命修祠宇。己丑,加封「弘仁普濟、護國庇民 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歲以為常。康熙二十年,舟 師南征大捷,提督萬正色以妃靈有反風之功,聞于 朝。詔封「昭靈顯應仁慈天后」,遣官致祭。

《青瑣集》:「慶曆四年,祕書丞張緯出宰莆田,再新縣中 堂,其基太高,不與他室等。治之使平,得一石銘,長五 尺,驗之無刻鏤痕,乃墨跡焉。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 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曆五年 四月十日,縣令鄭押字記并有石符二枚具存。自唐 大曆五年至今幾三百年,符記皆墨跡如故。物之隱 伏,豈不待時而後出耶?昔歲號《大曆》,今號《慶曆》。昔五 年四月,今五年四月,及所得之日,一無差異。其契合 有如此者。

莆陽比事翁點肄業廣化寺。夜醉,擊寺鐘,忽睹一人 狀貌詭異,呵曰:「汝為誰?此豈鳴鐘時也。」點曰:「汝謂我 為誰?」其人曰:「能對吾一聯,當語汝。」乃云:「拆破磊文三 石獨。」點應曰:「分開出字兩山單。」其人頷之曰:「正郎。」言 訖不見,即寺青衣神也。後果擢乾道第,終朝請大夫, 提點江東刑獄。

《府志》:祖珍林司法玠之叔也。其母陳氏夢異僧遺以 明珠,母因問僧從何來,應曰:「余姓黃,名涅槃。」覺而有 娠,以應珠名。相貌奇古,通身毛長二寸許。嘗詣鼓山 謁鑒淳禪師,一見而奇之,曰:「此真金毛獅子,異日之 法器也。」因出山化僧,供至黃石,有朱姓者夜夢黃涅 槃登門,遲明乃師至,其人大喜,為道前夢,且施錢五 百緡。師自念:東山大乘有獅子峰,佛心禪師寔主之。 盍往依栖,以符獅子之名,遂往謁之。佛心喜曰:「夜夢 獅子入吾室,子其應乎?」佛心住鼓山,請作首座,眾皆 驚愕,相顧曰:「珍獅子平日不會開口,縱胸中有佛法, 如何舉揚?」一夜秉拂,隨機應答,叩擊不窮,自是禪譽 大播。

陳忠肅文龍初在太學,累試不入格。一日夢太學土 神岳侯請交代,自謂必死於學,恆悒悒不樂。既而廷 對第一,仕宦顯達,前夢不復記矣。及守鄉郡,又夢《神 通》詩首言交代,後署至元年月日,心甚駭愕。未幾國 亡,家陷,身俘至杭,拘於太學,病將絕,以前夢語故人 趙有德,因歎曰:「社稷人民,一旦易主,此天數也。皇宋 未亡之前,鬼神已奉其正朔矣。吾今病且死,而適囚 太學,得無為太學土神乎?」果卒,墓在智果寺傍。葬之 日,墓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世謂岳王為公前 身。今岳墳松不北枝,公墓竹盡生刺,忠魂義魄,散為 卉木,如出一節。亶!其然乎?

《拙庵管見》:柯竹岩潛及第之年,有觀橋陳姓者,於上 元夜分方就寢,聞犬吠,疑其盜也。出而見群犬狺然 於檐廊之下,仰視之,天門洞開,燈燭輝煌,有袍笏而 騎者,則公也。駭而入告其妻曰:「柯潛必今年狀元也。」 後公屬纊之辰,有匠遇於壺山南,車騎甚盛,叩之,告 曰:「我錢若于,將償汝直,在某篋中,可令舍人取之。」匠 應曰:「唯。」趨至其家,聞哭聲訝之,謂己方遇公於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