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千餘丈。按《縣志》,亦名瑞光窟屋,為宋雍熙間建,有羅漢五尊。元至正壬辰燬,明萬曆間重建。丹霞巖 又名瑞光巖,在羅漢巖右,高三丈餘,深十丈,宋丞相李忠定公讀書樓在焉。

三仙巖 在縣北安仁保峨眉峰左。其山高聳雲霄,石中一小穴,僅容三人。石乳滴泉,旱亦不渴。前有三峰,狀如筆架。按《閩書》有刻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碑,禱雨多應。

朱石 在縣東朱口保。突兀高聳,其色朱。乘風石 在縣東交溪保,有石穴,高廣二丈許,深五丈,餘風每從穴出,可乘涼。

筲箕石 在縣東將溪保。狀如覆箕,周圍峭壁。南有石穴,人跡不可到。內有截木,望之如箱然。按《閩書》:在南石山北。

貓兒石 在縣西,依口保,狀如貓蹲踞。按《閩書》作「貓兒山。」 其東為三巖嶺,又西南十里為牛嶺山,石鼓山在其南。

人跡石 在縣西瑞溪保大洋嶂下路旁廣丈餘,上有巨人跡。

筆笏石 在縣西南善溪保。二石對峙,一峭立尖銳,一平正稍曲。遠視之,如立筆笏之狀。按《閩書》:在石仙山之南。

雙峰石 在縣北福興保。峰頂有洞,中有棋盤石。按《閩書》「在鐘石山之南。」

金雞嶂 在大田保九盤嶺西。山高而圓,狀如覆鐘。按《閩書》,作金雞山。按《縣志》,又名雞籠山。羅洋嶂 在善溪保,又名閻王嶂。山高林茂,人跡罕到,俗呼雞籠。按《閩書》,在石仙山之西。大洋嶂 在縣北福興保。山自峨眉峰來,特立高聳,前有雙峰,多產藥品,上有池,四時不渴。雞籠嶂 在縣北上高保,以形似故名。按《閩書》,在薯「山南。」

小坑嶂 在縣北崇化保,居大洋嶂之東,山勢稍低而平。縣治之後,山中有小坑村。

南谷 在水南保,有古澗疊巘之勝。宋鄒文靖歸休,遨遊其間,理宗御書「南谷」 二字賜之。有南谷亭,《文靖神道碑》在焉。景名南谷《尋春》。

驀蕪坳 在縣西里許

大溪 源接邵武縣三溪,西南流至梅口,會建寧濉江,為雙溪,經將樂竹洲東下。按《閩書》為東流。境內水源自邵武縣官尖峰,流經游源,又西流沿龍湖,逾交溪,過梅林、朱口、福山、山夾,凡七十里,匯於邑東,以納諸溪之水,橋曰利涉。梅林溪 在縣東。梅林保源自邵武道峰山麓,西北至梅林保黃公橋入大溪。

龍湖東溪 源自林陽,西北至龍湖橋下入大溪。按《閩書》,宋黃大任隱居是溪之北。

龍湖西溪 源自邵武三十五都,經涼傘山,至子顏坊入大溪。東西二溪俱在縣東。龍湖東。保山夾溪 在縣東福山保源自大坪坑西北至山夾橋下入大溪。

朱口溪 在縣東朱口保,源自李家源,西北至朝天橋下入大溪。

交溪 在縣東。交溪保源自邵武道人峰下,西北至安濟橋下入大溪。

將溪 在縣東。將溪保,源自石輞,西南流至朱口保入大溪。

黃溪 在縣東南水南保,源出將樂寶臺山,西北至安泰橋入大溪。

均福溪 在縣東南水南保。源出大坑坳,西北流至均福橋入大溪。

福沖溪 在縣東南水南保。源出福沖山,至福沖橋入大溪。

石塘溪 在南會保。按《閩書》,源自大田東上地,由鳳棲山流二十五里,至於水簾漈,入於大溪。二十四溪 在梅口保,源自南會保赤坑,兩旁夾以石山,曲折二十四流,至梅口入大溪。按《縣志》,梅口保之山,澗石危,岸束,二十四折,彷彿如上清溪,但舍筏而陸,倏又舍陸而筏處更多。馮家漈溪 在縣西,源出挽丹嶺,入於大溪。依口溪 在縣西依口保源出鐃山,南至小溪口入大溪。

大田東溪 在縣西大田保。按《閩書》:「源自九盤嶺,十里,至於山坊尾,合於大溪。」 西溪上接楚溪之流,下二十里以至於梅口,入於大溪。

雙溪 在大田保,又名建寧溪。源自建寧洛陽保出,經大溪至梅口雙溪渡。按《閩書》:「由大田西上接建寧溪水,三十里至於梅口,入於大海。」 大田西溪 在縣西大田保,源接建寧縣楚溪下保,至梅口入大溪。

城步溪 在縣西城步保,源出大洋嶂,西南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