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先生徜徉於登高臨遠之間,亦足以樂堯民擊壤之 樂矣,豈非幸與!」或者曰:「唯。」遂訂其約。

王世懋《閩部疏》:「自邵武之建陽,非孔道也。然所過六 十里間,是閩西最佳麗地。原隰夷衍,竹樹田疇,豐美 饒裕,邨落相望,煙火不絕。夾溪面衡,人家時有數百。 於時二月將盡,躑躅始放,梨花未殘,海棠、金爵,盡以 樊圃。山花野卉,多不可名,真令人應接不暇。」

自邵武至順昌溪,人皆名為樵水,其實非也。水名大 溪,從光澤以西來甚遠。樵水出邵武樵山下,細流貫 城中,入大溪耳。《一統志》又云:「紫霞溪」,今《志》亦不載。 將樂溪從邵武建寧縣來,東流至順昌,合邵武水,又 東合沙縣水,經延平府城西,又東合建溪,而南下為 劍津,舊傳化劍處也。將樂溪甚大,城南三華橋長與 建寧平政橋埒溪不名,故《一統志》失之,第云孔子山 突出溪中,不知竟是何水。沙石水源從汀之寧化縣 經清流城下,逶迤至永安沙縣始出,與順昌水合,水 迅灘惡,為閩中第一險處。《一統志》所云「沙源」是也。 邵武山多作石壁,下映澄江,然苦無奇瓌之觀。 《郡鉗記》:「起程拽上邵武關一泒,秀水遶山源,東南二 處山秀麗。聯名榜眼及狀元,惠娘留下一衙基。衙門 喚作邵武市,五百年後改為軍。吾今漫寫石碑記,歌 歌怕山是西龍鬼劫,南方不可逢。」《天柱山》。即南午山高名 惡殺清明官職夭多空,縱然改軍路與府,路分八字 與人行,人行坤方多開路,八角樓臺。即鐘樓高起豎樓 臺,號作「卓金鎗。」《天柱》鬼箭急飛去,

天帝行龍五十里,巨門武曲金星起。一脈如絲滾繡 毬,聳起登高獅子。勢別雌雄隔樵水,爭奈雌雄不聯 起。或官清,或官濁,只為雄雌有善惡。登高文筆入城 中,他年定接侯王驄。登高不可有傷損,《鉗記》有定論。 若還不損此主龍,土產出三公,廕出人民多尊貴。南 門安在火蛇尾,若還南午向之時,殺傷見災危,若要 「世代出公相,先向周南安佛像。鑄成鐵佛伏其獅,災 禍自然除四箇金鈴向上安,細推㐲其主。更鼓動時 宜進取,凶星退去吉星臨。倅廳若在城外安,公吏軍 民皆出官。三元甲子週迴了,興廢須知有異端。」前歌 舊志云,郭璞妹,惠娘所撰。後歌舊志云,宋太平興國 二年,徙州治,掘地得周亞宗記。所載「前歌猶近似,後 歌必奸妖所造。」

《語》云:「樵水蔭樵城,人無三代冨,人無三代貧。」蓋由樵 嵐水至鷺鶿池邊往南方,水不宜分八字形,《堪輿言》: 當於泥橋邊開一小河,不過三丈,作閘於河口多水 聽流,於南少水障之入城。其大鷺鶿池又謂瀝水池, 原深七八尺,周迴有石埂,水入此池,澄蓄而後入城, 則城中冨庶學校攸利。

邵武府部外編

《神異錄》:「山神石氏,東晉人。常為父殺人報仇,逃隱靈 巖山。後為此山之神,能致雲雨。」

蕭子開《建安記》云:「烏君山,建安名山也,在縣西一百 里。近世有道士徐仲山者,少求神仙,貧居苦節,年久 彌勵道,遇人修禮,無少長。或果穀新熟,輒祭先獻虛 空,次均宿老。鄉人有偷者,坐當死,仲山詣官,承其偷 罪,免冠解帶,自抵嚴法,所司疑而赦之。嘗山行遇暴 雨若風雷,迷失道,忽於電光中見一舍宅,因投避之」, 至門,見一錦衣人顧仲山,仲山稱名拜謁,錦衣人稱 「監門使者蕭衡」拜答之,因相延引。仲山問曰:「自有此 鄉,無此府舍。」監門曰:「此神仙所處,僕監門官也。」俄有 一女郎,梳綰雙鬟,衣絳赭裙,青文羅衫,左手執金麈 尾幢旌旄,傳呼曰:「使者外與何人交通,不入報也。」答 云:「此鄉道士徐仲山。」須臾,又傳呼云:「仙官召入。」向所 見女郎引仲山自廊進,至堂南小庭,見一丈夫,年可 五十餘,膚體鬚髮盡白,戴紗塔腦冠,白羅銀鏤帔,而 謂仲山曰:「知卿精修多年,超越凡俗。吾有小女,頗閒 道教,以其夙業合與卿為妻,今當吉辰耳。」仲山降言 謝幾回,起而復請謁夫人。丈夫止之曰:「吾喪偶已七 年,吾有九子,三男六女,為卿妻者,最小女也。」乃命後 堂備吉禮,既而陳酒殽,與仲山對食訖。漸夜聞環佩 之聲,異香芬郁,熒煌燈燭,引去別室。禮畢三日,仲山 悅其所居,巡行屋室,西向廠舍,見衣竿上懸皮羽十 四枚,是翠碧皮,餘悉烏皮耳。烏皮之中,有一枚是白 烏皮。又至西南,有一廠舍,衣竿之上見皮羽四十九 枚,皆鵂鶹。仲山私怪之,卻至室中。女子問曰:「子適遊 行,有何所見,乃沉悴至此?」仲山未應,女子曰:「夫神仙 輕舉,皆假羽翼,不爾,何以倏忽致萬里乎?」因問:「白烏 皮羽為誰?」曰:「此大人衣也。」又問曰:「翠碧皮羽為誰?」曰: 「此常使通引婢衣也。」又:「餘烏皮羽為誰?」曰:「新婦兄弟 姊妹之衣。」又問:「鵂鶹皮羽為誰?」曰:「司更巡夜者,衣即 監門蕭衡之倫也。」語未畢,忽然舉宅驚懼,問其故,女 子謂曰:「村人將獵,縱火燒山。須臾皆云:竟未與徐郎 造行衣。今日之別,可謂邂逅矣。」乃悉取皮羽,隨方飛 去。向即所見舍屋,一無其處,因號其地為烏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