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又名馬岐。曰「鶴鳴」 者,以隋時潛翁養鶴於此,故名。《名勝》詳見《古蹟名山記》。云:岐山與鶴鳴山聯峙,二峰秀聳龍江之上,延袤十里許,五代時僧楚熙居此。

鳳凰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來自鶴鳴山,山勢如飛鳳展翼,故名。

鄴山 一名蓬萊峽。是山不生草木,其土白紫而燥。有石如人數輩,名曰「石翁。」 明學士黃道周講學於此,有鄴山講堂。詳見《古蹟》。

好景山 去城東十五里,自岐山分脈,多奇勝,故名。

銅缽山 ,在縣北二十餘里。山勢綿亙數里,內一峰中窪而外圓,其形如缽。

尼姑山 山舊有尼姑寺。

羅漢山 ,五代唐天成間,王延休憩於此,忽聞異香馥郁,得一龜,背有羅漢像,遂建寺,因以名山。

天公山 在縣北三十里。上有瀑布,飛瀉數十丈。《圖經》謂「天公所居。」 《九域志》謂「陰雨時聞簫鼓之聲。」 今按:龍巖縣亦有天宮山,其說略同,宜以俟考。

馬鞍山 :在浯滄社。自龍山發祖,逆水而上,至此有石如馬鞍,故名。

《曹溪山 》:在杏林社。

龍山 :在城北十里。北來諸山,此為最秀。山下有寺,其地宜茶。

望月山 《通志》云:「秀出群山之表,海月初升,此山先得其光。」

鷲峰山 下有鷲峰寺

鼎山 :在汐浦社。其山高大,圓如覆鼎,絕頂有臍,俗呼鼎臍。山上舊有巖,名猴作巖,古名龍泰巖;以在二縣之交,故名。

金雞山 在東溪口。叢石屹起,有石如雞展翅而色赤,高據山頂,故名。

儀鳳山 ,在郡西北三十里。高聳明秀,為郡龍少祖。

石鼓山 ,在郡北十里。山形圓秀,下有陳北溪墳。

石蠔山 在縣北四十里。此山最高,絕頂有黏蠔石,蓋當時海水所浸。其下小山纍纍,《天寶山》自此而生。

九龍山 ,《唐書輿地志》云:「龍溪隋縣,有九龍山」 ,即此。在縣北三十里,其山北有九龍水,又有金雞山,或誤以為南九龍嶺,非也。

仰盂山 其山高大峭拔,頂凹如盂,上有田榴山 ,或名樓山。

坂尾山 :陳布衣真晟定居其下,改名定山。白石山 ,山多白石,故名。亦名鸛石山。有巨人跡,指有石硿,內可容千人。

覆舟山 山以形似,故名。其下有石美堡日華峰 ,旭日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萬松峰 」 ,古有松關坊,其下為「道南書院劉愛禮祠。」

禪月峰 ,《舊傳》有光如月,故名。

淨安峰 ,舊有淨安寺,故名。《通志》作「淨安山」 ,登高山右臂也。

玳瑁嶺 俗呼「大帽」 ,高百丈,迤邐三十餘里。龍溪、長泰之交,天寶峙於西,此山列於北,為郡城屏幛焉。

新嶺 石磴盤迴十餘里,路通安溪、龍巖、漳平三縣,舊俱有亭。

揭鴻嶺 去城西北四十里。漢唐時西北向長安故道由安溪大田以行,今道廢。下有唐屯軍營故址,上有營頭亭。唐慕容韋、歐陽詹俱有詩,見《藝文。正德志》云:元末有蔡公者,於山腰開新嶺,又名蔡公嶺。今為安溪龍巖通道,疑即上新嶺云。

太平嶺 去城南一十里。嶺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太平。」

九龍嶺 在府南三十里。兩山峽峙,中縈石磴,凡十里許,路通潮、廣。景泰間,知府謝騫建亭其上,以憩行者。明陳克聰詩:「人道九龍山嶺峻,去天僅僅隔纖毫。只緣未到山頭立,纔到山頭天更高。」

萬松嶺 近馬岐,舊有亭。陳克聰植松以便行人,歲久無存,惟奇石簇立。萬曆間,督學沈儆炌改為堆雲嶺。崇禎二年,知府施邦曜築關其上。詳見《古蹟》。

華崶嶺 在華崶社,亦名龍頭嶺。高千餘丈,纍磴鑿石,以梯行人其下,北溪之流經焉。灘瀨麤惡,怪石巉巖,有「三硿二花」 之名,舟楫不通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