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汀漳巡海道 在府治東北。嘉靖九年,巡海副使謝汝儀行知府陸金,即所鎮撫司地,并充拓民居,刱建制極宏偉。十年,副使羅英繼而成之。莆田鄭岳為記。萬曆七年,巡海道移興化府駐劄,於是分守漳南道改署於此,而漳南道舊署廢。今改汀漳巡海道。

公衙門 在「元妙觀」 之左,原雜造局地。明弘治十七年,知府汪鳳舊建為察院衙。萬曆三十一年,知府韓擢復改布政司為察院,而此署空閑,後割後堂為張何祠,止遺前堂數楹。圮壞。三十三年,龍溪知縣袁業泗修前堂為公署。三十七年,知府閔夢得改為「雲龍書院」 ,延俊士校藝。後毀壞。

皇清改修公署,為上司往來住宿之處,併為「學道衙。」

康熙三十二年,各學生員具呈,於二門內起蓋瓦廠為試場。四十九年,風雨廠壞。

巡海道公館 在舊巡海道署左。

龍溪縣治 在府治之西。按舊志,縣治之建,未詳其所始。宋淳熙十二年,縣令趙不病重修。嘉定四年,縣令陳士會復修。紹定四年,縣令蘇應衡增修。元因之。明洪武初,知縣楊保誠重修,扁其正堂曰「遺愛堂」 ,東為幕廳,西為架閣庫,儀門內之東為縣獄,儀門外之東為土地祠。正統二年,知縣顧鴻重建正堂及架閣庫。成化五年,知縣張寧重建後堂。十五年,縣丞吳鵬市民屋,增廣吏舍,并以舊架閣庫址增建公廨。二十三年,知縣李棨重修正堂,易其扁曰「平政。」 立石坊於大門外,曰「司牧。」 嘉靖十年,知縣俞璉撤司牧坊,建鼓樓。又當街建二石坊,曰「一方民社」 ,曰「百里絃歌。」 邑人林魁為之記。二十八年,知縣林松徙二石坊於大門外之左右。大門上為譙樓,前築拱辰垣十餘丈,易戒石亭,以石坊徙土地祠於儀門外之西,而勿喜亭居東,即預備倉故址也。後祠徙東西為延賓館,扁其堂曰「拜善。」 知縣廨在縣署後,縣丞廨在縣署東,主簿廨在縣署西,典史廨在本署後。吏舍在縣署之西南。旌善亭、申明亭在縣譙樓外之左右。舊在樓內,弘治十六年知縣姚鵬所建。嘉靖二十八年樓徙,亭在樓外矣。

皇清順治乙未年,城圮,公署概遭拆毀。丙申,大兵克

復知縣董帷建後衙一所,餘皆未及。康熙戊午,知縣魏明德始建正堂、大門、儀門。其丞、典廨舍,草創就理,餘多未備云。

縣丞衙 在縣署東

典史衙 在縣署西

江東馬驛 在縣東二十八都。「宋為通源驛。元至正二十二年改今名。明洪武七年知府許榮重建。嘉靖庚子通判周南充拓驛基修建。」 甘棠驛 在縣南六七都。「元至正二十五年創建。明洪武八年知府許榮重修。正統十四年寇燬。景泰五年知府謝騫重建。嘉靖二十七年知府盧璧修。今燬,暫移住丹霞驛。」

柳營江巡檢司 在縣東二十七都,柳營江之西。洪武三年設為柳營江掣制所,隸福建都轉運鹽使司。十四年改為批驗鹽引所。正統九年,巡按張淑奏改為巡檢司。

按縣舊有主簿廨在縣署西,今廢。遞運所在江東馬驛外門樓之左,洪武二十年革廢。香州稅課局在縣北二十三四都臨溪,嘉靖四年革廢外縣。

漳浦縣治 在縣城東西兩街之中。唐開元四年刱建。景龍間,縣令李圭繚以周垣,官廨始不與民居混。宋紹興二十三年,縣令陳貫通重建。淳祐八年,縣令楊浩然復大而新之。明洪武三年,知縣張埋重建。正堂左為典史廳,右為庫房。正堂後為川堂,聯於後堂。龍亭庫在正堂東,架閣庫在正堂西。東廊之南為際留倉。西廊之南為縣獄,中為甬道,南為戒石亭,外為儀門。儀門之外東為神祠,有舊預備倉,西為新預備倉。南為大門,門上有譙樓。後遭兵燹。歷景泰、成化、弘治間,知縣林瑛、劉璧、汪瑛、吳雲俱嘗修葺之。正德間,知縣胥文相始築崇墉,蔽於譙樓之西。嘉靖戊子、己丑,東西吏舍及儀門相繼火,知縣周仲重修。知縣廨在縣署後。縣丞廨,在縣廨東。主簿廨在縣署西。典史廨在縣丞廨前。吏舍在縣署東。旌善亭、申明亭在縣譙樓門內之左右。舊在縣門內,明洪武三年,知縣張玉文建。二十三年,知縣孟美移建於此。

皇清康熙癸丑,知縣喬甲觀重建大堂,扁曰「親民堂。」

改舊典史廨為「寅賓館」 ,以舊主簿廳為「典史廨。」 而預備倉乃在堂之右,原在儀門之西,不知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