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管,經知府趙完璧申詳撫院在案,併捐俸重修焉。」 今東邊齋舍倒壞。一在山頂巷,舊為「法華僧舍。康熙四十一年,知縣曹家甲因僧行不謹,逐出之,沒為義學。」 一在芝山朱文公祠之東,即仰文書院。康熙五十三年,知府魏荔彤捐俸修文公祠東齋,並建講堂延師,集生徒課業於中。另捐俸二百六十五兩七錢三分,置買入官田五十五畝八分五釐,歲入穀一百六十四石二斗。民以為「漳郡義學。」 學田除納錢糧外,資有志無力就義學讀書士子薪水之費,通詳各憲彙冊咨部。其田在上保者一百六十六坵,共一十二畝三分七釐。每畝徵銀一錢六釐零,共徵銀一兩三錢二分四釐零。又每畝徵秋米四合三勺,共徵米五升三合一勺九抄一撮。在下保者三百六十九坵,共一十五畝四分八釐。每畝徵銀則例如前,共徵銀一兩六錢五分二釐;徵秋米則例如前,共徵米六升六合五勺六抄四撮。又屯田一百四十九坵,共二十八畝,配屯米六石六斗。屯丁一丁,徵銀三錢九分二釐。

舊社學 一在府治西北隅,明正德元年,知府羅列建正堂、後堂各五間,東西齋舍共二十餘間,名曰「養正書院。」 一在府治馬棚街,明正德元年,知府羅列以馬棚有白蓮堂地,建為「履正書院」 ,教少年子弟習《禮記》於此。一在龍駭瀛,知府錢古訓為鄉先生教授郭邦文立,名曰「龍瀛義塾」 ,以教四方之來學者。一東西南北、中五社學。明萬曆二十年,署府推官龍文明即郡治之南,故有廢署,建清漳小學。又廉郡東四里許,曰市尾社,郡西十里許,曰溪口社,郡南里許,曰「南壇。」 前建立社學。又北廂父老請建社學,乃擇鑑光池之北,詢之,則泉軍屯業也。於是以府縣稅基易其地而建之。今皆廢。

龍江書院 在府治西北登高山上。舊為臨漳臺。宋朱文公守漳時,將築室講學,未果,後守危稹乃刱為之,以成公志。宋季燬於兵,遺址歸浮屠氏。明知府王文、陳洪謨相繼重修,未盡,復其址。嘉靖三十五年,知縣蔡亨嘉燬僧房,自東井以上闢為五經書院。內建講堂,扁正門曰「一郡精華。」 講堂之後,最高處曰「極高明。」 外建東西大門,曰「崇正闢邪。」 繼往開來,䂓制弘敞。嘉靖四十五年,知府唐九德重修之,扁講堂曰「道一」 ,堂東西二門曰「崇正。」 學育英才,核其房間,號以《千字文》。命士肄業其中,每月躬往課之。今書院廢。院之東舊有道原堂,今為朱文公祠。又一在城外東北隅威惠廟之左。元泰定間,黃元淵買地刱建,學士虞集為《記》,今廢。

松洲書院 ,唐陳珦與士民講論處。觀瀾書院 初,宋儒龍溪蔡汝作於平林建鄉校以教學者,歲久傾圮。明洪武間,貢士鄭深道請於巡按御史陳仲述重新之,仲述為之《記》。後深道又遷於南陂,扁曰「觀瀾書院。」 弘治七年,致仕布政林同以南陂雜民居,乃遷於十一都文山之麓,中建正祠以祀。

先聖先賢前為書院及齋舍,為讀書之所。《正德四》

年,知府羅列請於院司,以稱孔子六十二世支孫孔文惇者與衣巾以主祀事,并撥給新洲田坐落瀛江等處。既而知府陳洪謨、張鵬相繼撥本山觀音寺田租入院,以充祭祀。今書院圮壞無存,而洲田、寺田仍充祀費不廢。後於察院西地重建孔氏家廟,猶沿「文山觀瀾」 為名。

養正書院 在威惠廟左。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相地議徙縣學於此。乃先建書院扁今名。前豎牌坊曰「山川靈秀」 ,今廢。

雲龍書院 在元妙觀左,今廢。

西清書院 在東坂後街,今廢。薌江書院 在二十三四都翰林社,即文公祠也。洪武二十三年,守錢古訓令劉孟雍刱祀文公,以陳淳、黃幹、劉宗道配。正統間,守甘瑛修。嘉靖二十八年,令林松復修。歲入「威惠廟」 租銀十兩。今現存。

建溪書院 在二十二都翁建社。洪武十二年鄉人蘇廷貴建,延邑中宿儒教子弟於此。育德書院 在城西隅。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汀漳道鄧秉恆、郡守汪世印捐。

貲買屋修建,延師教士,肄業其中。今為城守衙門,移在文信公祠後,更名「五經書院。」

麗澤書院 舊為閔公祠,在府學泮宮華表內,久經頹壞。康熙四十八年十月,教授鄭駬、訓導戴天任據生員魏鈺等呈詳知府趙完璧捐貲合建,供祀閔公香火,并為通漳義學建築未成基址牆圍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