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廂二所南廂二所,一、二三都十所,四、五都十二所,六、七都二十四所,八都二十六所,九都二十四所。以上一都至九都,自設澄邑,即屬海澄,今廢。十一都十五所,十二三都十五所,二十一都十所,二十四都六所,二十五都八所,二十六都七所,二十七都十五所,二十八都十三所,二十九都三十都共十一所,今廢。

外縣

漳浦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隅。宋天聖三年,縣令陳坦然遷於印山。慶曆三年,以虎患,遷於縣北。熙寧三年,從進士鄭郊等請,移於南官塘。紹興二十二年八月丁祭,苦雨潦,遷於城岡。乾道五年,以場屋不利,復遷於官塘舊址。嘉定甲戌秋,學宮災,縣令趙師縉即故地辨方正位,易《坎》為「亥。」 嗣是科第相續,元不改。明洪武初,知縣張理開擴之,建大成殿,塑

先聖四配十哲像,通判王褘「為記。」 殿之東西為兩

廡前為戟門,門外鑿泮池,架橋其上。又前為櫺星門,西廡下為祭器庫。宮庭外為神廚,殿之左為明倫堂,東西為兩齋,前為道義門,門左為膳堂,殿後為教諭廨舍,其東為訓導廨舍。十五年,知縣李賢建學廩於戟門西。永樂八年,縣丞黃禮又增建學廩於射圃東。宣德九年,府通判闕諒以廟學門路褊狹,勸民徐士畊割地廣之。正統十年,僉事陳祚勸邑士助貲,命教諭程孟于修建一新。成化六年,知縣劉璧徙建明倫堂、兩齋、道義門,修舊明倫堂為教諭廨舍,增建訓導廨舍於道義門外之左。十五年,知縣金泓修兩廊號房,移舊學門。自西而南,門內鑿池而梁之。十八年,知縣汪瑾遷膳堂於教諭廨之右,置神廚於櫺星門以石。正德四年,知縣胥文相建學倉,刻「宋文丞相魁」 字於明倫堂,自為序贊。七年,教諭林瓚率諸生勸壽官歐愚捐學前西南地,并復諸所侵地,以廣其路,亙繚以垣。嘉靖五年,推官黃直重修明倫堂,易朽以堅,規制完美。前路舊弗治,縣丞潘鈺砌以石若干丈。四十二年,知縣龍雨重修。

文廟兩廡:隆慶四年,教諭陳經復修號舍并廟宇。

萬曆三年,知縣房寰率廩生蔡宗禹等拓泮池東西各丈餘,增石梁一。次年丙子發解科薦者十人。三十二年,牆壁傾頹,柱桷朽壞,兩廡門堂幾不蔽風雨。知縣王猷捐俸修之。鄉紳、博士弟子各捐金助役,費視刱建三之一,而廟制、龕案皆一新焉。邑人尚書朱天球「記。」 崇禎間,知縣余日新復修葺之。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喬甲觀清復「澄心亭」,并濬。傅公

河。十八年,廟學因兵燹頹敝,鄉紳黃性震捐金六百兩,修治殿堂,益以闔庠優免銀為工費,而廟學更新矣。二十三年,構文昌宮於道義門左,復建「敬一亭」 ,刻

《聖諭》十六條於上三十二年修「澄心亭、梁山鍾秀坊。」

鄉紳黃性震助金三百兩,倡諸生助成之。三十八年,戟門壞,知縣陳汝咸率紳衿修葺,功竣,更謀修大成殿,先捐俸為倡,紳衿各出貲助役,益以「通庠優免銀」 計一千五百餘緡,費猶未給。生監等分道勸捐,更得三百餘緡,乃告成焉。董其事者廩生蔡衍鎤,朝夕食宿於殿之旁,鳩工庀材,其力尤多。

義學 一在文昌宮後。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楊遇建,有碑記。在道義門。一在銅山所,三十六年,知縣陳汝咸建。一在雲霄朱文公祠內。四十六年,知縣陳汝咸建。另撥八分埔屯田一分及公溪泥泊諸渡稅為費。詳見《祀典》。列祠一在鎮海。五十年知縣汪紳文建。招集生童,捐俸延師,按月會課其中。

舊社學 。按周瑛《府志》:「社學十有七所,坊五所,都十二所,止四所。在坊而在都者俱廢無考。仁字社學,在縣治左,即威惠祠,而學寓焉。後推官黃直毀而鬻於民。明嘉靖六年,知縣周仲至以幼學無所,乃請於當道,出公帑贖諸所鬻地為社學。時生員林敏還所購威惠祠地而不受直仍改為仁字社學。」 義字社學在西隅。俗呼蔡姐廟,改為之。禮字社學,在城隍廟後。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猷移建於北關外迎恩亭之西南,增建「信」 字社學一區。智字社學,在北門外懷德祠後。改作「禮」 字,而以北關外社學為「智」 字。今俱廢。鴻江書院 在縣東十七都。洪武中鄉人陳列彝建,授徒講學,多所造就。正統十三年燬於寇,其子孫重修葺之,以教鄉子弟。今廢。

丹詔書院 在縣南三都。宋紹定間,南詔場周申建。淳祐中,郡守黃朴書額。今巳分為詔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