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7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元貞元年,知州陳翼、同知孫璧共新廟學,有記。大德十一年,造祭器,置書籍,建稽古閣。延祐四年,建學門兩廊及教授廳。至治二年,稽古閣壞。三年,知州潘瑞即其址建會文堂、明倫堂并兩齋,煥然一新。學舊有田,久廢。泰定四年,知州張伯顏仍置。至順元年,達魯花赤宣武那懷增置田。俱有《記》。至正二年,大成殿、會講堂廡祠俱圮。九年冬十月,州尹王伯顏造大成殿,易以石柱。殿後立明倫堂、門廡、兩齋、學舍,次第營之,明年落成。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學。九年,知縣趙仲明修。二十七年,典史程鑑重建。兩齋俱用石柱。正統五年,瑞蓮生泮池。六年,堂齋壞,知縣項智重修。明倫堂、兩齋俱用石柱。成化七年,按察副使潘禎、知府周純復修。十四年,知州劉象伐石修砌四圍垣墉。弘治初,副使楊澤修葺。正統十一年,巡按御史李如圭准《通學》具呈,以御史臺為儒學,檄知州萬廷彩對,徙今所。

東塾書院 :姚國秀建。

東山書院 在雙劍峰

正學書院 在州治東南隅,內祀朱夫子學田 。萬曆三十七年,縣令洪捐俸銀三十兩,買在坊民趙世及田三畝七分五釐,在二十五、六都。土名後乾,受種五斗,計二十四坵。一土名蛇口,受種三斗,計三十七坵。一土名陳潭,受種一斗,計三坵。

福安縣儒學 在縣南金山下,布政分司地也。初在縣西龜湖山上。宋元祐五年,縣令鄭黼創講堂,八年,縣令林子勳成之。元皇慶元年,邑簿胡璉建龜湖寺,移學於縣中。明洪武二十八年,知縣葉禮重修。永樂初,知縣李思明建會饌堂、廚房、學倉。正統六年,知縣沈鑄建御書閣,後圮。天順八年,提學僉事游明命署縣候官丞周琬新之。正統二年,提學副使杭濟檄縣重修。十三年水。十五年,知縣于震復徙於龜湖山。嘉靖十二年,颶風毀。巡按御史白賁、分巡僉事王廷議徙今所,益以民地。本州判官朱楷、知縣李模建。中為明倫堂,前左、右為居仁、「由義齋。」 學門在堂前,祭器庫在堂後。教諭宅在堂東。訓導宅二,一堂東,一廟西。嘉靖三十八年燬於倭。三十九年,知縣盧仲佃重建,闢民地益之。嘉靖四十三年,知州夏汝礪復拓學前地,鑿泮池。四十四年,知縣李有朋繚垣砌階。

斗南書院 在縣治南

「景台書院 」 在扆峰,面三台。

「蘇江書院 」 主簿劉信之建。

北山書院 宋縣令,為鄭寀建,在南峰。

社學 有二:一在譙樓西,一在城南境。三會堂寧德縣儒學 學背有山,來自白鶴峰,平地突起,靈秀鍾焉。「自宋嘉祐三年,始建講堂,歷崇寧、乾道、嘉泰、嘉定、紹定及元至元各年間,俱有修之、建之者。明洪武五年,知縣王溥修。三十三年火,知縣關可成重建。永樂三年知縣賈得善拓之。宣德四年,御史張鐸、知縣張初重」 建明倫堂。正統十四年僉事陳烈、景泰四年副使顧雎、天順四年御史顧儼、同知古永昌、弘治三年知縣俞黼。正德元年提學杭濟、主簿江瑢俱重修建。正德三年火。六年,知縣熊翀重建明倫堂及《居仁》《由義》二齋。十一年,知縣龔穎建教諭宅樓。嘉靖四年,縣丞李詔徙建尊經閣於養賢堂後。六年,知縣周詵重建學門。十一年,巡按御史蘇信稍復東北失地。十六年,邑人御史陳褒、教諭蔣濂、訓導閔文振、潘鶉改學門於泮池外。四十年,倭燬。四十五年,知縣林時芳重建明倫堂,即今所也。堂下分兩齋:南為儀門,前為泮池,外為學門。教諭、訓導宅俱在廟右。萬曆七年,教諭黃約塞門內泮池,改鑿大池於學路南。十七年,知縣舒應元重修。

廣福書院 在四都

靈溪書院 舊為寺,大觀二年建。

晦庵書院 在察院西

射圃 原在今分司之地。成化十年,知縣江偉徙分司於城內之射圃。嘉靖四十年,倭燬。今址在城壕外山川壇後。

社學 原二所,倭燬,萬曆庚寅年,舒應元建公館故地。

學田 萬曆十九年知縣舒應元置田四十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