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7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往,互相交易。炎暑時,男女皆裸體對坐。淫慾之事,長則避幼。甫生產同嬰兒,以冷水洗之。疾病不知醫藥,輒浴於河,言大士置藥水中,以濟諸番。冬日亦入水澡浴,以為快。人死,結綵於門,所有器皿衣服,與生人均分。死者所應得之分,同其屍,埋於床下。三日後,會集同社,將死者取出,各灌以酒,然後深葬。葬不用棺槨,移居仍取出再埋。番屋高地四、五尺,深狹如舟形,梁柱皆畫五綵,時時灑掃,地無點塵。後多植椰樹修竹,暑氣莫能入。家無被褥,以衣覆體。無廚竈,以三尺架架鍋於地。粥則環向鍋前,用椰瓢吸食。飯則各以手團之,而食米隨用隨舂。粟麥、衣服皆貯葫蘆瓠中。好飲酒,將米置口中嚼爛,藏諸竹筒。不數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嘗而後進。出入皆乘牛車,遇山路陡絕處,則循藤而過;遇溪路深闊處,則跳石而過。凡傳遞文書,兩手繫鈴,撞之則鳴,其走如飛。所用鏢鎗,長五尺許,取物於百步之內,發無不中。弓則用竹為之,以蔴為弦;矢則長銳,無翎毛。其耕田以草為準。秋成日,謂之「一年再」 入深山中,人狀如猿猱,長不滿三尺,見人則升樹杪,人欲擒之,則張弩相向,緣樹遠遁。亦有鑿穴而居,類太古之民者,性好殺人,取其頭剔骨飾金,懸於家,以示英雄。又有一種見生父年老,將父懸於樹,聽人殺去。獲之者繫一豕以易之。土官有正有副,大社至五六人,小社亦三四人,隨其支派,各分公廨;有事咸於廨以聽議,小者皆宿外供役。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 凡出入之數,皆經其手。削鵝毛管,濡墨橫書,自左至右,非直行也。今向化者設塾師,令番子弟從學,漸沐於《詩》《書》《禮》《樂》之教云。臺壤僻在東南隅,地勢最下,去中州最遠,故氣候與漳、泉已不相同。大約暑多於寒,恆十之七。鼎鐘之家,獸炭貂裘,無所用之。細民無衣無褐,亦可卒歲。花卉則不時常開,木葉則歷年未落。瓜蒲蔬茹之類,雖窮冬華秀。此寒暑之氣候不同也。春頻旱、秋頻潦,東南雲蒸則滂沱,西北密雲鮮潤澤。所以雲行雨施,必在南風盛發之時;而田穀之登,歲不能再熟。此雨暘之氣候不同也。四時之風,南颶居多。七、八月間,因風擊浪,楫為摧、檣為傾。其濤沙之聲,遠聞數百里外,曉東暮西,風之所自,與中土又大異矣。此風飆之氣候不同也。自府治至鳳山,氣候與臺邑等。鳳山以南至下淡水等處,早夜東風盛發,入晡鬱熱,入夜寒涼,冷熱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自府治直扺諸羅之半線,氣候亦與臺邑等。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煙瘴愈厲,人民鮮至。雞頭地方,孤懸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此南北之氣候不同也。

臺灣府祠廟考        府志

本府。臺灣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社稷壇西百步。其制與社稷壇同。

社稷壇 :在府治東安坊。壇制方廣約二丈餘、高約三尺餘,四面為陛,各三級。

郡厲壇 :在府治東安坊。

城隍廟 :在府治東安坊。康熙三十二年,知府吳國柱修。

東嶽廟 在府治東安坊。康熙三十二年重修。上帝廟 在府治東安坊。最為久遠。郡守蔣毓英捐俸重修。一在府治鎮北坊。

關帝廟 :一在府治鎮北坊。康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重建。因舊址而增擴之,棟宇加麗。後構禪室以住僧焉。一在鎮北坊。

大王廟 在東安坊

五帝廟 在寧南坊

開山王廟 :在東安坊。

「岳武穆王廟 」 在右營營盤內。

大人廟 :在保大里。廟宇最為弘敞。

王公廟 在長興里

天妃廟 :在府治鎮北坊。康熙二十二年,將軍侯施琅建。以東征荷神效靈,疏請崇祀,奉

旨祭祀懸額記其事

鳳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社稷壇西。

社稷壇 :在興隆莊。制與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