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9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神女處

湯家山 在縣西二十里眾湖中。環以官寨。三山諸山聚以龍王、鄱、官諸水,雲起則雨。中有簸箕洞,山勢迴轉如洞也。萬曆間,土人以漢關壽亭、宋岳武穆駐兵有功,設像祀之,題曰「關岳祠。」 《湖蓋》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其形似蓋,南臨漢水,西帶大湖。

吳家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

空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

馬頭灘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

香城山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通志》云:「西北三十里。」

柏泉山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相傳自禹祠古柏,其根直透於此。語云:「柏泉無曲,通八十里寒泉」 是也。有古井,井底雙魚動躍,泉枯則柏根并現。

廣王山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

文寺山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下臨沌水,斜對龜山。蕭司成世居此地。

漢陰山 :在縣治西四十五里。以「漢陰丈人」 得名。一曰「馬鞍山。」

煙樓山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

大軍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水經》:「江水東逕大軍山南。」 注日:山東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江中有石浮出,謂之節度石。右塗水注之。舊《志》云:吳魏相持,陳軍兩山之間,故名。故老相傳,元時風雨之際,則聞鐘鼓之聲。山高百餘丈,九真龍霓、大別頡頏,稱巨觀焉。每出雲蒸霧,則數十里內皆雨矣。

小軍山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與大軍山近。臨嶂山 在縣治西六十里,下臨漢水。《水經注》曰:「沔水又東逕臨嶂故城北。晉建興二年,太尉陶侃為荊州,鎮此。」 舊《志》謂「晉江夏郡沌陽、安陸縣,宋德安府皆在此。」 按《水經》言:沔水東逕沌陽縣北,處沌水之陽也。沌去漢甚遠,不當以漢冒沌之名。且沈約《志》云:沌陽縣在江左,屬江夏郡。江左時之江夏郡,治於安陸,而沌陽為其屬縣明矣。既與安陸分為兩縣,豈得同在一山?今定以安陸為臨嶂故城,而別考沌陽廢蹟可也。臨嶂一名「城頭山」 ,勢頗盤屈,猶存城址。

櫧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諸峰逶迤,直抵沌水。上有武侯廟,或傳為徐孺子讀書處。

龍霓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兩山並峙,雲起則雨。戴金曰:「山自九真山麓發脈,迤邐三十餘峰,至是三峰突起,二峰端嚴如釜,一峰秀拔如筍。」

觀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唐白鶴觀遺址。陽岵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俗曰羊祜山也。考老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奓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按奓音查,張也,開也。

大潭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烏梅山 :在縣治西六十里。

玉筍山 :在縣治西七十里。《輿地紀勝》云:「其山有白石,參差如筍,故名。」

千子山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

百人山 在縣治西南八十里。下即大江。《水經》曰:「江水左逕百人山」 南。《注》曰:「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處。」 舊《志》:「瑜遣蓋領百人詐降曹公,因其不備而掩之。」 宋淳熙間,李㢲作《南樓記》曰:郡之西南八十里百人山,與赤壁對云。九真山 ,在縣治西九十里,一名五藏山。唐咸通八年,賜名仙潛,相傳有九仙女煉丹於此故也。又此山九峰相向,因名九真。高數百丈,望之凝然,勢如遊龍,佳氣鬱然。面為郡城之幹,背臨太白之壑,雲物所出,神靈所棲也。《輿地紀勝》云:上有煉丹壇、九真廟。又有九泉,水甚清澈。舊《志》云:「九泉秋冬不涸,或旱,郡守齋潔請其水,雨即應矣。」 山頂有九真觀,近日士民祈謁者多,香火特盛。此山為全郡祖龍,漢上諸紳從此發蹟者什之七八,

香爐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以形似名。元世祖南征,嘗駐此。

嵩陽山 ,在縣西一百里。自此山而東,相連小嶺諸山,不可勝計。

土繭山 在縣治西百里。《通志》云:「百二十里。」 尉武山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通志》云:「六十里。」 唐太宗遣尉遲恭與朱粲戰於此,故名。

東至山 在縣治西南百二十里。沔水分流於側,《尹氏世家》其下焉。舊《志》曰:「里有古風。」

鳥林峰 :在臨嶂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