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穴通明,可宴百客。凡洞皆有沁滴,惟此燥潔。冬帷帳而臥,不異堂室。因王莽經此,故名。黑龍洞 在京山趙橫洞西南,泉自洞中流出,外人呼之,應聲如在數十步外。

隍城洞 去縣西北二十五里。趙淳有《記》。高山洞 ,去縣東南四十里崇山之間,旁有門,上有穴,方廣數丈,向不知名。嘉靖戊申,有虎從溾南渡,土人逐至,南走入此洞,逐者以洞外石塞之,虎不得出,遂剌之,洞始著稱。

白谷洞 ,去邑西北五里。巖壑天然,兩洞嵌空,內有鐘乳,其天泉自頂上來,飛瀑百丈餘,匯於溾河。

穿洞 去五寶巖里許,一山蜿蜒東行,屈曲相對,劃為兩洞,皆透徹山背,長一箭許。兩洞之陰有陂,諸谷水所會,前後悉秔田。土人欲灌注,則決陂貫北洞而出。既足,又貫南洞而出,牧豎田叟往往行其中以為常。而上又為大道,行旅駐足空中而不知,亦東北一奇觀也。

常家洞 ,在穿洞東。深三丈,廣二丈,門愬清溪。有僧數輩,就洞架屋為廬。

小泉洞 在邑西五十里柳門口內。廣敞可容數千人,河自內出。崇禎九年,賊逼南境,生員李應命率土人避於其中,賊果不能問。積薪厝火熏焉。凡在洞中,俱斃至千數百人。有全宗俱絕者,書之以誌誡。

宋家坑洞 嶺岑峻嶮中腹竇而空。明末乙酉之難,自春徂夏,合五十里內外之家幾千人避焉。洞壁有詩句,漫漶不可讀,亦前代避兵處。若小泉諸洞,上無氣眼,後無洞口,弗便樵汲。青煙一炬,而生靈坐斃矣。

老龍洞 在縣北七十里。巖高洞敞,容數千人,水流經其中,深遠不可測。明末土人避兵于此,全活甚眾。

撒石坡 去縣五里

鹿角坡 ,去縣三十里,其上多怪石,似鹿角。《隋書地理志》京山縣下曰「有鹿角,今失其處」 ,疑即此。

大石口 ,石青色,瑩淨可愛,作碑礎甚佳。溾水 經縣城南,其源出縣西北六十里花石巖谷中。《富水郡志圖》曰:「回河」 ,《安陸志》曰:「縣河。」 今攷酈道元《水經註》力口下曰:「溾水」 ,其名始正。然謂出西南河地山,是指所合諸水,而未深考其源耳。

又水西北逕堰堤口諸泉入焉。又東南逕閤流鋪,為閤流河。又東南逕橫嶺鋪,北為姚家河,橫嶺及圓通寺水峽口諸水從南來注之。又西得花苑臺泉,其水發縣西北三十里,沸湧甚冽,溉田千頃。南流為葉公橋,過古文臺,東南逕靈覺廢寺,合容城河水及西十鋪河水入溾。又東會丁家沖泉,泉出縣西北十五里,東南流為七里橋河,入溾。又會五里橋水,水出沈家泉,逕惠亭山,山南北諸水注之。又會機坊橋水,東為漂絲潭,縣舊有絹役,明嘉靖初罷。又會三女橋水,水出縣西北十里馬跑泉。《富水郡志》曰:「虎跑泉,相傳關將軍於此駐兵,乏水,士卒渴甚,夜有虎跑哮,馬驚跑地,因得泉。」 東南流為司戶潭,去縣八里,界兩山間,深不可測。昔有曹司戶者,禱雨在此,弗應,司戶委身潭中,須臾雨降,故名。又東南與張良諸泉匯為河,逕縣西郊達溾。又東為多寶鐘潭,去縣南里餘,深數十尋,廣丈餘。宋時寺燬于盜,有鐘自烈焰中躍入,今河改潭湮。又東過縣城南,得會仙橋。水發源張良山,南流逕多寶寺下,歷縣東門數十步許為會仙橋河,又數十步屆於溾。又東為二龍潭,相傳宋時有兩龍躍此。又東受祈兒橋水,又東得塌橋水,又東南香山鋪、歐家沖諸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得八里頭、東十鋪諸山泉,又東受京源泉,泉出京源山。又東受湯頭泉,即《一統志》「溫湯水出縣東南十五里,溫沸可浴,氣如硫磺,內有小魚游泳其中,流稍遠,則冷若寒泉入溾。」 按《水經注》溳水下云:「溳水又東會溫水,出竟陵郡新陽縣東,口徑三丈五尺,其熱可以燖雞。」 蓋指此水也。應城之湯池,在縣東境,上熱視此更烈,然俱不入溳。又東南,龍王沖諸水從南來注溾。又東南觀音巖泉,泉出頂南流瀉溾。又東南為滾鐘潭,縣東南三十里。《富水郡志》云:在李家山後,耆舊相傳,昔有寺,鐘忽自樓出,滾入此潭,所歷草皆偃生。又東會苦竹泉,泉出苦竹山,南流為老女河,注溾。又東得盧家諸泉,同入於溾。又東南為三里壋、七里壋水注之。又東楊家沖泉,從南來注之。又東得石激河水,水出雷家沖、丁家沖、禪房山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