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武安山 在縣北倒流橋西。層折而上,諸峰皆若拱揖。

許由山 ,在縣東一十里。相傳許由隱此,下有洗耳溪。按:許由隱箕山,而此亦以許由名,不知何據。

圓臺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彌陀閣故址。俗傳唐玉真公主所建。有碑陳宗遜撰,庾遠書。方山 在縣東四十里漳水上。層峰環列,宋唐子方曾讀書於此。上有紫金觀、讀書臺。山頂方廣,故名。俗誤呼「豐山。」 有石爐一,元至正間造石塔一,明正統間建。

廣福山 在縣東四十五里。淯溪所自出。香爐山 ,在縣東四十里,有石爐一,碣一,鐫「元至正壬申仲秋月。」

三星山 在縣東六十里,唐僧一行之遺蹟也。下為三星寺,寺前左右有三井,傳一行鑿以禳三星者,有塔高一丈五尺,又傳唐司馬子徽昇仙之所。

雲臺山 去圓臺山里許,上有「燦霞觀」 ,古塔尚存,傳為唐玉貞公主所建,陳宗遜撰文,庾遠書碑。山之東有赤土坡、鴻門塚、仙女山、金雞塚,東南有雙塚。

鎮頭山 在合溶水口。上有梳粧池,四時不涸。縣令李一陽曾濬之。東北有德勝山。

朝陽山 在麥城,古觀崔嵬,沮漳夾繞,人煙錯繡,一方之勝概。縣西五十里亦有朝陽山、秣馬山 ,近方城,舊名「馬山」 ,原隰寬衍,相傳關侯督荊州時秣馬之地。其側有盡頭山,上有關侯廟,田中土阜,傳其下有兵器窖,犯者即雷雹大作。

鐵山 ,在縣西北,青、谿之分也。《山海經》曰:「荊山,其陰產鐵,其陽產赤金。」 此山發自荊山,故以鐵名。

綠林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即王莽末年綠林兵起處。

張飛山 按《明一統志》「在縣長坂坡西,即飛斷橋拒曹處。」

將軍山 在縣北七十里,抵遠安界。以山半屬遠安,故遠人避兵於此。

明月山 ,在縣南四十里。

紫雲山 ,在縣東南百餘里。相傳元無聞和尚誦《金剛經》,有紫雲見,故名。

青谿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為邑西障,本名青山,有水曰青谿,遂稱青谿山。山發自房陵之景山,東支為荊山,西支為青谿諸山。《述異記》云:「青谿、秀壁諸山,洞多乳窟。」 則此山當名秀壁。中有溫泉,飛流砰湃,是為青谿。酈道元云:「尋源浮谿,極為深峭。」 盛弘之云:「稠木旁生,凌空交合。危樓傾岳,恆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林」 之下,巖猿流聲於白雲之上。遊者目不周玩,情不給賞,泉側多結道士精廬。谿水曲折里許,東注於沮。每秋冬之際,沮流青碧異常。蓋緣潢污,不入吐納,皆石泉也。

音寺巖 在縣西三十里。舊有一音寺,峰巒翔疊,為玉泉之中路。

揚旗巖 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關侯揚旗處。至今石罅旗蹟猶存,上有關侯廟。

佛耳巖 ,在縣西二十里。巖石嶔崟,俯臨沮水,兩岸秀壁相望,其石多類佛耳。巖間有洞,攀陟頗難。

七孔巖 在縣西三十里。壁立如削,下有七孔,因名。

己公嶺 近度門楞伽峰。五代僧齊己曾結廬其上。

三牛嶺 在縣北六十里。山脊三石,形似臥牛。楞伽峰 在玉泉東七里,為神秀道場。唐僧法瑱自玉泉至度門寺,夾道植松,因名七里松。太子岡 在縣北四里。元文宗為太子時駐蹕所也。百官進食皆不愛,惟啜一茶。克學詩云:「玉輅金根駐此岡,一巵鳳髓進霞觴。豈知四十餘年後,老樹殘蟬送夕陽。」

藏馬谷 在縣西十五里,近乾溪。相傳關侯曾秣馬於此。

鐵人谷 ,在縣沮水北七十里。山谷間有四石,甚巨,鐵色人形,故名。

當陽坂 在縣北一百里。曹操入荊州,漢昭烈奔江南,操追及於當陽長坂,昭烈棄妻子走,使張飛將二十騎拒後,即此。

百寶砦 在縣北五十里。四壁陡絕,山腰有洞,下瞰沮流,相傳為石劉屯兵處。

五鳳堆 在縣城南。相傳漢時五鳳八龍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