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紅泉 在金龍潭之旁。取水炊飯,作赤色白蓮池 。晉武帝太康間,遠公法師至淯溪,掬水浴身,白蓮花開敷水面,觀者異之。今池址尚存。

淬劍池 《寰宇記》云:「在縣北四十里,相傳歐冶子淬劍處。」 按楚王曾命風胡子之越,請歐冶子作劍,地近昭溪港,村落俱以煉鐵為業。古墩尚存,或亦歐冶遺跡云。

丹井 在縣南八十里紫蓋山。葛洪煉丹處也。又名「扳倒井。」 泉水不竭,視之洞然莫測,上有葛仙祠。

水利附

本府。鍾祥縣附郭。

郢中自石城而上百二十里,為豐樂河。河之左分支三十里自龍港出,今塞。

又五里曰「九龍灘」 ,再分播為龍爬港,經土門之爛泥諸河,一出桐木嶺東岸,今塞。一出金花灘,今塞。一出熨斗湖,故道尚存。

西渡則為花山湖。江之東,山落平陸,走三十餘里,濱漢而止。其西撞鐘山在焉。漢水自襄樊而下,至此又一衝要。熨斗湖而下為湖口,今塞。舊河深廣與大河等,今廢。

又其西為鹽山湖。嚴山之旁有港曰「冷水」 ,而不見其上流所自入。石城當其下,鹽山峙其上,水道迅急,素無隄防。旁帶陂湖,漸加湮塞。

水自石城以下,委而為三,西岸支分三十里出流港。此元人侵宋盪舟處,今上口湮塞。

又五里,自塘港出楊家港,凡二十五里,故道尚存。

山曰:「龍尾盡處為石牌,漢水至此,西逼石牌,東逼官莊,大隄又一衝要,故柴灣之隄常毀,開流連口則免此患。」

山南分支曰「三㲼港」 ,不十里分為張長口,皆迴薄西山,出馬良口。三㲼口為石牌居民所塞,張長口為馮家垸居民所塞,以致水勢騰激,而高家腦之隄常毀。若開二口,可免此患。石磯西障,是為「小別。」 小別之東為茶園磯,南三十里為老口,二十里為六馬口,南北二湖濱為水區。二口屬小江湖,為湖內居民所塞,以致舊口以下之隄常燬。

石城南五里許曰「二聖套。」 又五里曰「蔡家橋。」 相傳漢水由此分支,往時有隄亙其間,今毀隄內之水,灌千工壩、茶陂垸,歷胖張嶺而入赤馬野豬湖之白鷺湖,岐而東匯為竹根蕩,為東泉港,岐而西入三㲼港,下青魚灘,歷南港,由蔥擔溝會於赤馬軍臺港、長灘河。

「由蔡家橋至此,迂迥凡二百餘里。倘因其已決之勢,導水中行,挑築圩岸,以防水入,害民耕稼,並山而東,多為陂塘,以溉下田,則其利亦不細也。」 由蔡家橋大河之濱三十里至流連口,近年被塞,大為民害。水東北分行,轉而西南,抵三㲼港,與蔡家橋水會。又四十里至金港,近塞水支分而北而東,由青樹灣入赤馬軍臺港金港而下三十里為小河口,水勢到此漸殺。渡而西,再渡則下為沙洋之倒口。今築。

大河東行,遶多寶灣,此處地兼京山、景陵衝要,不五里為丁家河,今塞。

又三十里曰泗港。泗港之內曰「泗㲼湖」 ,週亙數百里,舊可容水,諸大姓塞之矣。

又三十里曰「張濟港」 ,今塞。

又二十里曰「黑流渡」 ,今塞。

又九十里曰乾灘鎮。漢水從小河支分,由景陵縣治以下西人便河復出此與大河會。少下則田兒河,為安陸府屬之南界。河岐而東為葫蘆灣,凡一百一十里,入風門。岐而西南二十里為張池口,入五湖團洲。又東岐四十里曰小里灘,為竹筒河。上口舊湮塞,水轉西南入雞公洲。麗水洪今雖開,復漸淤矣。是為漢川之西北界。由沙洋倒口沿河東行一百二十里,漢別為潛,又六十里西分入獅子河。若竹筒河,今淤塞,舟行多由此再分。小隄口迤南為仙桃嘴,獅河之水亦會於此。小隄口迤東即乾灘鎮,遇水涸時大舟不行。

小河之內行六十里,曰南河蔡家橋,流連口、金港口之水,皆從此出。蓋自蔡橋至此,迂迴幾三百里,往時之水安得而不縮?再六十里,至青山,水來自東,遇水頓止。從此歷景陵縣治,水環如帶,蓋由小河口出鴨兒口,與竹筒河會,凡三百里。

京固山邑。然土田濱漢江者。厥害為均。沱潛出於江漢。使江漢之水並溢。則為害滋甚。乃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