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卷目錄

 安陸府部彙考四

  安陸府城池考

  安陸府關梁考

  安陸府封建考

  安陸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安陸府部彙考四

安陸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安陸府城池 ,即舊安陸州城。唐崔耿《記》云:「古石城戍。」 《圖經》云:「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 石城舊有白雪樓,今遺址存焉。宋乾道、淳熙間,都統趙樽、郭果相繼增築,有子城、羅城。堡寨門四,曰行春,曰富水,曰宣風,曰雄楚。元末丘墟。明洪武乙巳,大軍克復襄陽,指揮使吳復屯駐於此,始復創築,因石城故址而拓之,東北並跨山岡,南抵草市,西連漢水,內外悉甃以甓,周迴七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女牆一千三百九十有八,垛口四百七十有奇。門五:南曰「陽春」 ,東曰閱武、「威武」 ,西曰石城,北曰拱辰門各有樓。而陽春石城各有月城一,凡為樓七,戍鋪七十二。濠深約二丈,廣約十餘丈。嘉靖間,又建陽春門及月城重門。門各有樓,壘基以石,榜正樓曰「顯親達孝。」 崇禎十一年,巡按御史林銘球題請城各加增五尺,內添女牆。十三年,荊西道吳尚默、知府賈元勳、知縣蕭漢復建外城四關,廂各置門,門各有樓。十六年正月朔,流賊破城,關廂內城樓盡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府李起元、知縣佟養沖相繼補葺。

康熙元年,知府張尊德、知縣程起鵬重修鍾祥縣城池 。其制與府城同。《一統志》云:嘉靖十年,陞州為府,以府城北境置縣,改名鍾祥外州縣

京山縣城池 :按《水經》縣冶雲:「杜胡城。」 胡城者,未作城時名也。後北宋、南宋皆有城,至明成化六年,寇入治內,知縣趙欽始築土城,周可四里。正德間,甃以石,歲久傾壞。十一年,巡撫秦金檄知縣吳琠修之,址廣三丈,高丈五尺,堞崇三尺,門仍舊,而南增一門,為新南門。門各有樓,戍、鋪十,有五。濠深一丈,廣三尺,南因溾為池。嘉靖十五年夏大雨,城西南隅圮。知縣楊東築補,易大東門曰《迎恩》,西門曰《廣澤》。知縣羅向辰易小東門曰《應德》,舊南門曰「南陽」 ,新南門曰「萃景。」 三十九年,知縣張鉉以內址皆土,易於頹壞,乃悉包以石。天啟二年夏大水,城渰沒,傾圮數十丈,知縣龐景忠補修。崇禎十三年,知縣章聚奎復修舊女牆,為堞八百有奇,高倍之,增建敵臺於東西北隅,又於西南增置一樓。城內有塔一座,未知起於何代。相傳城為舟形,而塔似桅檣云。潛江縣城池 ,舊係土築,號「田舍城。」 沿城有池,其東瀕河。成化七年,水衝縣治,縣丞李庸外修大堤,更名「花封」 ,歲久就湮。嘉靖二十三年,分巡僉事柯喬檄修門四座。嘉靖三十年,知縣夏泗重築土城。西南北三隅,高固勝前,長倍之,俱覆以瓦,惟東邊河,萬曆五年,知縣朱熙洽申詳院道,建修磚城,週迴計九百二十丈,高一丈七尺。城樓五座:東曰襄渚,西曰潛陽,南曰漢別,北曰「北鑰」 ,西北曰歸辰。水門二座:一曰朝宗,一曰通會。巡堡一十有四,石剅三以洩水。一在城隍廟,一在南門右,一在通會門右。十一年,水溢堤決,壞城二十丈,知縣王建中修葺。二十年,知縣曹珩又增修堡舍旗臺。

沔陽州城池 ,「宋為沔陽鎮。明洪武初,指揮沈友仁循故址築城。正德戊寅,知州李濂葺之。周千一百有六丈,厚丈二尺,高倍之。門六:東曰仁風,西曰同仁」 ,南曰南紀,西曰長夏,北曰建興,東北曰楚望。其城屢修築,歲久頹敗。崇禎己卯,大增修之。庚辰,春夏積霖而有壞者,又補修之。辛巳,凡舊城之傴僂者,悉為改築。城東倚蓮花二池,西、南、北皆倚河。朱昂云:「環城皆水,因河為濠,形若螃蟹是也。」

景陵縣城池 ,故有城,世稱「古城。」 明指揮李廷琛、知縣張天麟循故城稍南更築。洪武己巳大水,城壞。成化乙未,知縣張繼宗復築土城。正德甲戌,知縣陳良玉築,甃高二丈,厚殺其半,周六百八十五丈。門四:曰南薰,曰東陽,曰西成,曰北拱。四面皆湖,因以為隍。嘉靖二十二年,南城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