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杏恍若泛舟水中

漱玉亭 在惠泉旁。有寒亭、信美亭,唐沈子言、李文饒為之題詠。

噴玉亭 在蒙泉西。宋觀察張垓行部至州,嘆賞其景,徙巨石中流,助泉激射如噴玉,故名。「講經臺 」 在象山陸九淵講習處,後建「象山書院。」

桃花臺 ,在藻里。高二丈。傳為吳王棲嬪妃之所。值天雨久陰時,土人間聞有絲竹聲。

澄源閣 「在蒙泉側」 ,唐建。

洗心堂 在蒙泉北,即舊「皇華館。」 宋紹興中,王嗣建。

讀書堂 在州東山下。宋孫何與弟僅讀書之所,後相繼擢大魁。政和間,朱震與弟巽亦讀書於此。

古樂鄉 ,在荊門,晉安帝時置,在舊長林縣界。石牛寺 在長二里。寺前有大石牛一、小石牛五,其外見者僅脊與尾,全形皆覆土中。相傳初造寺時,惟大石牛一,後因年久得氣,遂夜盜食於鄰人田間,為主者逐至寺前,執鎗刺牛背,牛遂匿形於土中,其脊與尾則匿之未盡者。天明掘之不得。至今鎗窟猶見小石牛五,皆土中繼起者,與大牛不爽毫釐。里中競傳為大牛所誕生者。

羊角寺 春秋時,羊角哀、左伯桃同見楚王經過此地,寒甚,度不得俱全,伯桃乃併衣與角哀,而自入樹洞死。後角哀貴,返此地,夢伯桃語之曰:「上帝重我義氣,命我為此方社神,而舊神相抗,我不能勝。」 角哀遂自經而死。後伯桃、角哀於此,往往有禱輒應。土人立祠祀之,遂以為寺,今廢。

聖景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上祀真武。相傳酒肉不得上山。崇禎間,有少年十數輩不信此言,攜酒登山入廟。至夕殿門緊閉,忽火光滿室,霹靂震天,眾人火爍幾死,沖開數椽而出,衣帽竟碎,拋於十里之外。

當陽縣

荊臺縣故城 在縣東六十里,今有荊臺鄉。古權國城 在內方山東南,與那口城皆本縣之故土。

那口城 ,在權國城東。

驢城 在縣東南五十餘里,夾沮、漳二水之間。麥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亦夾沮、漳二水間。相傳楚昭王所築。關羽為呂蒙所襲,自知孤窮,乃走麥城,即此。

磨城 在縣東四十里,與驢城對。《荊州記》:「麥城東有驢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諺云:『東驢西磨麥自破』。」

糜城 ,在縣東南六十里。地名「八渠。」 或云三國時糜芳所築。

万城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本名「方城。」 嚮傳唐郭子儀築,又傳高氏所築。宋末,荊湖制置使趙方嘗立荊門東西山堡,因繕此城。子葵復鎮荊湖,避父諱,改今名。

東城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今州城即縣東之故城。《水經注》:「五代高氏曾移荊門軍於古城」 ,元至元間,亦移荊門府於古城,皆指此。

故荊門軍 高季昌僭稱南平王,改縣為軍,治方城,又徙於古城。按季昌嘗於當陽、荊門之內設貢院。宋紹興間,復試生於此。知荊門軍吳興葉箋于城西北隅得武庫地,撤而新之,為屋七十四間,規制甲于他郡。今練樹店「下高廟」 ,則季昌廟也。

洗耳溪 ,在許由山下。相傳許由隱此,泉流四時不涸。

三家市 即古「三戶津」 ,在縣東柘林灘。

太子岡 在縣北四里。元文宗為太子時駐蹕所也。百官進食不受,唯啜一茶。

三公臺 在城西南。明萬曆間,中丞趙賢守《藩王》。巡、臬、鄧、林、喬三公問俗登此,因名「壽亭。侯印。」 紹興中,漁者獲之洞庭,納長沙庫中,時有光焰異常,送玉泉山公廟。淳熙四年冬,本庵真慈欲獻於東宮,是夕光發於函,輝燭楹廡。其印徑二寸鈕,四面連環,上以一大環總之,失去不存。

聖水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寺前有石洞,名「聖母。」 歲旱,居民取水祈雨,多應。唐德宗為道明禪師建,寺久廢。明永樂間,僧妙道復興立於絕巘。俯顧四圍,峰巒獻秀,殆幽勝處也。

玉泉寺 ,在縣西五十里天台《智者入定關》,將役鬼工,蓋造七日而成。隋煬帝朝,詔頒玉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