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1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修大北門城樓一座,重建小北門城大樓一座。檄知縣董上治重建東城大樓一座。題其東曰「保釐東土」 ,南曰「化行南國」 ,西曰《西土好音》,北曰「北門鎖鑰」 ,以至城外三橋并敵樓濠岸,俱完葺焉。其東長門城大樓尚缺未修。

外州縣

宜城縣城 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後以山水沖崩,改遷郾子國,即今縣治也。宋永初元年,「築大堤,周圍十一里。明成化,知縣郭泰因劉千金亂,方築土城二里禦之。弘治二年,知縣海澄覆以瓦。十年,知縣王緒建四門樓。十六年,知縣林典闢馬道,幫城角,立冷鋪。正德六年,知縣朱崇學因劉六賊逼境,創磚城,周圍八」 百丈,高一丈五尺,扁「望江」 、「凝暉」 、「來遠」 、「拱辰」 四門。濠周圍九百丈,深一丈,闊稱之。嘉靖三十年,漢水溢,破城西南北三面,當道陳公、雷公省災至縣,拓城跨西岡,以避水患,添小南門。知縣郝廷璽、教諭陳德舉董其事。嘉隆間,仍被水沖,知縣雷嘉祥甃以新磚。周圍五里三分,高一丈七尺,基廣三丈,面闊丈餘,城門六,各有樓鋪。城外舊有堤約七里許。嘉靖間,知縣景一陽、張鳳起修築,復潰雷嘉祥,加闊一丈,高七尺。又自城北角至小東門增土堤,長一百八十弓,高三丈,闊六尺,沿堤植柳以固之。崇禎壬午冬,逆賊李自成陷城,城樓窩鋪俱燬,止存城東南隅文昌樓,城北鎮宜樓。

皇清順治乙酉,始漸次修葺。戊子秋,「逆賊」高必正等。

殘毀。辛卯,復建修樓堡。乙未,重修東南城樓,餘門自壬午俱閉,未啟。至康熙壬戌,縣令胡永慶始啟西門,以便驛遞農商。癸亥春,沿城插柳,以便柴薪。重修東門樓及城堡八間。

南漳縣城 舊土城。明成化間,劉石作亂,有司更築,周圍三里。弘治間,知縣趙泰新之,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五尺,上施木,架,以瓦覆之,城門三。正德丙子,知縣蕭浩甃以磚,為四門。嘉靖間,因逼近面山,拓其城。北廣一里,袤二十五尺,高厚如舊制,濠闊二丈,深一丈。縣東為通泰郭,西為望蜀郭,南為對薰郭,北為北拱郭。

棗陽縣城 。舊制土城即宋縣令孟宗政所守故址,無樓櫓池隍。明景泰間,知縣夏亨修築,井鑿池。成化間,知縣楊瑛始甃五門:曰向明,曰觀光,曰「寅賓」 ,曰西成,曰「阜成。」 弘治間,知縣王顯高置樓。正德七年,流賊趙燧、劉文質逼攻棗陽,城幾陷。知縣安邦創磚城,周圍四里二分,高一丈一尺,厚一丈八尺,櫓四十二,堞一千六百五十五,門樓五。門內各設冷鋪池,廣十丈,深六尺,參議李源有記。萬曆元年,知縣王應辰以城逼學宮,遷南門于文廟前為崇文門,建樓其上,為崇文樓,鑿池尺許,出湧泉。其東、西、北城咸增高六尺。崇禎間,副使苗《胙土》檄知縣金九陛增高週城各五尺,濬池亦如之。有《記》。

穀城縣城 ,舊制土城。成化初,知縣王溥增築之。周圍六百八十四丈,高一丈二尺,厚五尺。成化十六年,知縣段錦創「迎曦」 、「觀瀾」 、「通仙」 三門。正德十年,知縣康琮甃之以磚。年久水泛城圮,知縣楊文煥、蘇繼文相繼修砌。萬曆四年,知縣楊執中修完,增建西郭門城。周圍加高三尺,鑿深城濠。崇禎己卯,獻賊掘平,知縣阮之佃死之。撫院宋一鶴、治院袁繼咸,委保康知縣陶懋中署事,造磚修砌,知縣周建中始告成焉。

光化縣城 ,明洪武間,創築土城。正德「九年,知縣黃金始甃以磚,周圍九百六丈,高一丈八尺。又瀕漢水造五象鼻,立登雲、通濟、迎薰、《朝京》四門。又為五石磯于西城下。厥後水溢堤崩,知縣魏傑徙築內地,又圮。」 隆慶六年,本府通判馬昌署縣事,請於都御史凌雲翼等,卜地三里橋,依陰城鎮為新城,延袤一千六百步,闊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城為四門,門各有樓,曰「迎暉」 、「登雲」 、「通江」 、「拱辰。」 四隅各為小樓,曰「攬翠、思賢」 、「曙光」 、「挹漢。」 東西濠各長四百五十步,闊二十五步;南北濠長四百步,闊二十五步。

均州城 。磚城一座,前代無考。洪武年,守禦千戶修築。周圍六里一百五十三步二尺,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二尺。四門有樓,東曰「宗海」 ,左右設水門,以便樵汲。南曰「望嶽」 ,西曰「夕照」 ,閉而不開,避山勢壯也。北曰「拱辰」 ,東以漢水為濠,西南北俱鑿濠,深一丈五尺,廣稱之。然明季城池卑淺。天啟年間,流賊大亂,知均州事胡承熙築城濬池,以備防守。四門城樓上下三層,極其高聳。後遭怖,副將南逃,火焚東樓,兵賊肆虐,三樓俱燼,至

皇清康熙三年,知州佟國玉等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