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1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年,知縣胡貴立敬一亭於明倫堂後。撤像題主,建大成殿。改戟門為廟門,立啟聖祠。二十二年,知縣李一龍建文昌祠、宰牲所,題兩齋為「日新」 時習義路禮門。三十一年,知縣王充遷泮池於櫺星門外。萬曆元年,知縣王應辰建宣文閣於明倫堂後,中置敬一碑。遷文昌祠於崇文樓左。移水陸殿材改建明倫堂,以《敬一》亭址附益之,則奉知府萬振孫檄也。移教官宅於閣東西,改兩齋為「進德」 、「修業。」 周圍繚以垣,泮池中又開一渠道以洩濁流。於城外學宮之東為儒學門,門左右為登龍、「起鳳」 二坊,列科第姓氏。

皇清順治間,知縣柯聳重修「文昌祠」,與南樓相對,為

「文學羽翼」 啟聖祠傾圮,署縣事同知冀應熊協同教諭周九華重修明倫堂。

滄浪書院 舊名「濯纓亭」 ,在縣東一里。

青山書院 按《縣志》,「在學宮左。」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劉嗣煦建。

社學 在南門內

學田 :本邑初無學田,至明萬曆壬子,知府萬振孫檄置學田。縣令王應辰查民田中隱匿者數家,欲隸諸學,因遠在數百里,不便收租,乃薄使入金,即以金易田,於邑南置百七十畝,邑西置百五十畝,去邑僅六十里許,歲可入二百石。明末大亂後,人絕地荒,至

皇清順治庚寅,知縣柯聳查原額田地,僅得一頃九。

十二畝,「坐落王家岡、蔣家壋、方家灣、鹿頭店、古城地方各處,畝數多寡不等,餘盡荒蕪難稽。計熟田五十八畝,每畝納租穀一斗,每石折納銀五錢八分四釐有奇,共折銀三兩三錢九分,賑濟貧生。」

穀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知縣狄栗始建文宣王廟,為學舍於旁,藏《九經書》。歐陽修記之。此穀城學所由興也。明因之。中大成殿,旁兩廡,前廟門,又前櫺星門、泮池、名宦祠、鄉賢、啟聖祠。廟後明倫堂、講堂。旁進德、修業齋、射圃。中有亭,有教官宅。崇禎間,燬於賊。

皇清順治間,知縣劉楷始修復焉。

文龍書院 在縣西六十里,「劉文龍讀書處。」 光化縣儒學 。「宋、元前在古酇城內,明洪武間,知縣陳聰即舊址重建。宣德間,知縣左高重修。萬曆元年,通判馬昌、知縣陳其範遷今新城內聚奎街北,中大成殿、東西廡,前廟門,又前櫺星門、泮池,啟聖、名宦、鄉賢祠」 、神廚、宰牲所、明倫堂、進德、修業齋、號房、饌堂、教官宅,左儒學倉,右祭器庫,廟門,右射圃,總以《儒學門》。今

皇清順治間,知縣扈申忠重修「明倫堂。」

文忠書院 「嘉靖間,知縣鄭曼為宋歐陽文忠公立,舊在耿家河口,萬曆間,知縣陳其範遷迎輝街。」

均州儒學 在州治東。創於宋咸平,改於元。明洪武初,因廢址修建。正統間,修山郎中邵正重修。正德、嘉靖間,都御史沈暉、知州張聰、葉尚文相繼重修。中大成殿,旁兩廡,前廟門,左名宦祠,右鄉賢祠,又前泮池、櫺星門,西祭器庫,東啟聖祠。祠後敬一亭。廟後明倫堂。旁列兩齋,曰「時習」 、「日新」 ,有號「房、饌堂」 ,合之以儒學門。自闖逆破城之後,被鄖賊燒燬無存。至

皇清順治七年,知州陳修建止完大殿工程。至十年

知州趙捐修明倫堂,不意郝賊入城,復燬。至康熙八、九年間,知州佟國玉修文廟五間,工程將完,陞任赴部。十年,知州党居易續為補葺。又捐資重修二門、三間,至明倫堂泮池等件焉。古南陽書院 在州治南門內。康熙十一年,知州党居易捐俸創修。有《記》。

襄陽府戶口考        府志

府總

《民屬》原額總共人丁五萬九千二十六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并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二萬六百二十一丁八分四釐九毫二絲三忽。內於康熙四年分,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六百一十丁,實存人丁二萬一十一丁八分四釐九毫二絲三忽。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