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1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下。唐于此置臨沮縣,又改鄧城縣。宋廢入襄陽。其旁近又有牛首、安陽、古城、紅崖、白河、沙河、漁蘭、新城、淳河、滾河十城。宋末元兵圍襄陽,築此于要津以絕其援,故址尚存。

鄾城 在鄧城南八里,古鄾子國。按:《明一統志左傳》桓公九年,「楚師圍鄾」 ,即此。

樊城 在城北三里漢江上,與襄陽對峙,即周仲山甫所封樊國。按《明一統志》,關羽圍曹仁于樊,即此。西魏於此立安養縣,唐改為臨漢縣。廢樂鄉縣 ,在城南二百二十里。春秋鄾國地。按《明一統志》本春秋鄧國地。西魏以縣置鄀州。隋屬郢州,唐屬襄州,五代周併入宜城縣。獅子橋 在檀溪北,通響水洞,每遇濠竭,從橋下引溪水灌入。

大堤 在城外。按《明一統志》:「漢水橫襄陽,花開大堤暖。」 劉禹錫詩:「酒旗相望大堤頭。」 即此。《文選》樓 在縣東南昭明臺上。梁昭明太子建,聚學士劉孝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悅、徐陵、王囿、孔爍、鮑至十餘人著《文選》于此。明崇禎辛巳,賊燬。今都御史趙兆麟重建之,仍名古昭明臺。有記。

雄覽堂 宋時建,又有雅歌、「籌邊」 二堂,久廢。漢廣亭 在郡南。群山環繞,漢水映帶,久廢。按《明一統志》,「一名北顧亭。」

孟亭 在郡西南隅。唐王維建,名浩然亭。刺史鄭誠謂賢者不宜斥名,改之,久廢。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南,畫浩然像於上。」

聞喜亭 在郡南三里,久廢。按《明一統志》:「唐太守裴坦建,趙璘撰記」 ,歐陽修有詩。

「湧月」 亭 在峴山,今廢。

峴山亭 在峴山上,今廢。按《明一統志》:「宋熙寧初,史中輝因舊址重建,歐陽修記。」

峴首亭 在峴山上,今廢。

望海亭 在習池臥龍山,今廢。按《明一統志》,「唐李紳有詩。」

翊襄亭 在真武廟西,嘉靖間知府呂顒建,廢。漁樂亭 在城南。按《明一統志》:「竹柳陰森,清流貫其間。」

呼鷹臺 在郡東二十里。漢劉表好鷹鳴,登此臺,歌《野鷹來曲》。

劉琦臺 ,在郡東二里,即劉表子琦與諸葛亮謀自安計,登樓去梯處。

將臺 在郡南二里。相傳宋末,元將阿里海牙築此,以指揮三軍。

避暑臺 在隆中山,諸葛亮宅西。

習池館 在郡南八里

鳳泉館 「在習家池」 ,今廢。

《磨石碑 》歲久碑廢字缺,無稽。

文筆峰 在峴山東。隆慶間,都御史汪道昆建。《藏龜誌 》:「在峴石下。」

鐵窗口 在郡北二里樊城西。晉人鑄鐵櫺列樹堤岸,以通水道,如窗櫺然。

的盧塚 在檀溪西

金牛池 在牛首北

宜城縣

楚王城 在縣東北三十三里。《括地志》云:「楚昭王故城在襄州樂鄉縣東北三十三里,故都城東五里,即楚國故城。」 蓋昭王徙都都城也。按縣志,在縣東十二里。白起灌鄢,楚王因城於此。羅川城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古羅國地。按《縣志》有熊氏之後。

黎丘城 在縣東。岑彭擊秦豐于鄧,進圍黎丘,即此。按:《一統志》《後漢書》邔縣下有此城。

宜城故城 在縣南九里。本楚鄢縣。漢改宜城,屬南郡。其地出美酒。梁元帝詩:「宜城醞酒今朝熟,倚鞍繫馬暫栖宿。」 明英宗皇帝《寄襄惠王歌》:「適情細膾槎頭鯿,洽歡滿泛宜城酒。」 故襄城 在縣南十五里,即古郾子城。三國魏徙荊州,治宜城,以城在襄水之陽,故名襄陽。《縣志》:或曰:「兩山駕水為襄,內有小城,即王居也。」 烏耳城 在縣北四十五里,地名圓通寺。觀林城 在縣南五十五里。地名王城。港。城蹟猶存。

故宜城 在縣北三十里。漢置宜城縣,即此。後山水沖崩,遂遷郾子。國蹟存,蕭穎士有賦,今失。豐樂鄉縣,按《縣志》,在縣南九十里,本春秋鄧國地。西魏以縣置鄀州。隋屬郢州。唐屬襄州。五代周併入縣,即今豐樂河,屬安陸鍾祥縣。廢宜城驛 ,在縣西三十里。驛前有水,傳是白起決西山下澗,灌此城,城壞,楚人多死流城東陂,臭聞遠近,號曰「臭陂。」 陂有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