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1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善謔驛 在縣北。《史記》云:淳于髡獻鴿于楚王,至此放鴿,挈空籠見王曰:「臣不忍鴿之渴,出飲之,俄飛去,吾欲死,恐人議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殺,將欲買而代之,是欺王也。」 楚王曰:「齊有信臣若此。」 厚賜而歸。

段成式宅 在縣西六十里,即「木香村。」

王逸宅 ,在故宜城縣西北二十步,俗呼為「王家屋場。」

宋玉宅 在縣南三十里,宋玉墓之南。

舊站園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時于太傅遷縣于南境,多驛此站,路通宜城,驛蹟尚存。《縣志》作「舊店園。」

楚王宮 ,韓愈《驛記》云:「昭王井東北數十步,古昭王廟,古木萬株,多不得其名,尤多古松大竹,莫敢伐。于太傅鎮襄陽伐之,建城驛,舊廟弘盛,今為草屋。廟後小城,蓋王居也。其內偏高廣圓,方八九十畝,號殿城,當是王朝內之所也。其磚可為硯。」

打鼓臺 在縣南八里,地名「圓蒼白」 ,起,操軍于此,臺下有走馬堤。

杜康臺 在縣治東。昔杜康造酒于此。臺下有井堙塞,相傳有酒味香,人莫敢聞。按《縣志》童謠云:「杜康臺卸,狀元生明。」 邑令朱崇學立臺曰「杜康臺」 ,結亭臺上。邑令張相建,圍以石欄,額曰「杏花樓、狀元亭。」 萬曆三十年,邑令胡明佐復高而大之,左右各設有門,仍於臺左築一廚舍。崇禎壬午後,臺卸,僅存石欄。

古城堤 在縣北三十里,地名「東洋」 ,古城蹟尚存。

走馬堤 有三,一在故襄城東,抵果合口,楚人走馬之地;一在蘇家湖驛傍,白起攻楚走馬之地;一在縣北十五里,自故宜城抵漢江三十餘里,亦古走馬之地。

浣紗嘴 在縣東南六十里。春秋時有浣紗女于此,遇子胥亡命渡漢,疑之,女抱石投江,以明不泄,即此地也。

破河腦 在縣南四十五里。春秋時,楚平王殺伍奢,子員出奔,曰:「吾必覆楚。」 平王卒,國人因葬于石子湖水中,作虛塚于江南岸上。後員以吳兵入楚,遂破河車水,取平王尸鞭之,故名操軍場 ,有二:一在黃憲塚南,白起操軍之地;一在縣東南六十里,關羽操軍之地。

《賁于園 》在縣西街。明鄖陽撫治王世貞曾遊此,有題,今失之。

夫子崖 在縣南四十里。相傳夫子曾遊此。按楚昭王興師迎孔子至楚,而楚都在鄢,則夫子轍蹟之至鄢審矣。《府志》據此,另為《聖蹟志》,則夫子崖之說當可信也。

釣魚洞 ,在練港。相傳太公曾釣於此,燈煙蹟猶存。

冠蓋里 在縣北。漢宣帝末,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數十家,朱軒華蓋,連延掩映。荊州刺史行部見之,嘆其盛,曰「冠蓋里。」

木里溝 在縣西北,即東渠。漢王寵為刺史,鑿廣之,與木里溝灌田六十頃。宋縣令陳表臣復修之,起水門四十六,通舊陂六十有九。

長渠 在縣西十餘里。荊及康狼,楚之西山,水出二山之間為「沔水。楚屈瑕伐鄢,亂次以濟」 ,是也。秦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堤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遂拔之。

南漳縣

臨沮城 在縣境。漢置縣,屬南郡。東漢為侯國。晉屬襄陽郡。

中廬城 在縣東五十里。漢為縣。東漢為侯國。按《一統志》云:「在府城南。」 隋改次廬。宋省入南漳。羅國城 ,在縣東南八十里。《春秋》楚使莫敖伐羅,即此。

山都城 在中廬鎮。秦置縣,屬南陽郡。東漢為侯國。

御書閣 「在縣儒學內。」

分經臺 在明教寺。梁昭明太子同隱士劉虯、法慧註《經》之所。

刻木谷 ,在縣南十五里。漢孝子丁蘭所居。三股松 ,在雙池寺東。相傳昔松顯靈異,封護國將軍,賜金牌掛枝上,年久枯而不朽。

《石爐瓶 》,在靈惠寺北,有二石並列塔前,高丈餘,若爐瓶。

棗陽縣

土城 在縣傍,未詳何時築址尚存。

岑彭城 ,在縣北三十里。漢岑彭牧馬處。舂陵城 ,在城南三十里。漢元朔元年封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