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2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史楊璿巡撫荊襄。未幾復亂,都御史項忠平之,遂留撫其地。不數年,流民復聚為患,乃命原公處置,設府縣以統理之,都司衛所以控制之。鄖之有府,蓋自此始也。是時湖廣鎮守等官,以荊、襄二府山深地廣,流民去而復來,乃並敕提督太岳、太和山少監韋貴,兼分守荊襄。先是原公薦監察御史吳道宏,因奉敕巡按湖廣,提督八郡軍民。事竣,進原公兵部尚書,留道宏按其地。是後,凡有新命,必並敕太和中官知會。嘉靖十年,都御史胡宗皋疏太監王敏之過,自是,中官不干撫治之事,而提督之威望益重矣。

「分守下荊南道」 署 在府治北,迎恩觀西。兵燹後,拆毀,址存,後移住於都察院。

察院 在都察院東,知府宋豸重修。

稅課司 在府治西一里,設大使一員。

大豐倉 在府治西後,添設小西門內高岡,今如故。設大使一員。

陰陽學 ,在府治街南。正術一員。

醫學 在府治街南,正科一員。

僧綱司 在府治北,都綱一員。

道紀司 在府治北,道紀一員。

鄖縣治 舊在府治西,創自前代元季。明洪武二年,縣丞臧晉開設。洪武十年,知縣馬伯庸重修。成化二年,知縣戴琰改建。中為正堂,左為幕府,廳為土地祠,為庫,兩廊為書吏房,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儀門內為獄,前為大門;堂之後為饌堂,為知縣宅;堂之西為主簿宅。大門內為典史宅,大門外東西為申明、旌善二亭,明末拆毀無存,今移住於龍門書院,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雷峰岈巡檢司 在東北七十里。

富豐倉 在縣治西。知縣呂仲彬建,今廢。預備倉 在縣西。知縣戴琰建,今廢。

養濟院 在縣西。洪武七年,知縣馬伯庸建。成化七年,知縣戴琰徙於縣治之西南,久廢。今移東城外,為茅屋數間,以蔽風雨。

外州縣

房縣治 在縣西南隅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傅六吉於本縣舊址刱建正廳。

三楹,儀門三楹,饌堂一楹,內寢室正房五楹,東西茆房各三楹。七年,知縣田蒸髦又於寢室刱樓五楹,饌堂右建書房三楹,儀門前建大門三楹,門屏一座。大門內左為典史宅。正廳兩序各建茅屋五楹,為六曹文案房。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察院  「分司  」 府館 今俱廢。

板橋山巡檢司 ,去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六年設,後移於博磨坪。今仍於板橋山設巡檢一員。

縣倉 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今俱廢。

養濟院 在縣東

竹山縣治 始建於方城山,再遷於上庸河,再遷于今文廟基。洪武十三年,知縣郭世賢創于城之西,後又歸併房縣。二十九年,知縣張宗政遷于文廟之右。今因之。康熙四年,知縣蕭功一修建茅房,俱為賊廢。今知縣賈待聘復修茅屋數間。其典史宅亦係茅房。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布、按二分司 府館 ,今俱廢

吉陽關巡檢司 ,在縣西一百里。巡檢一員,今裁。

縣倉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以上昔全設,今俱廢。

竹谿縣治 ,在城中。康熙四年,知縣曹席珍修。茅房一座;因逆譚宏,拆毀無存。十九年,知縣徐京陛修建。大堂、儀門、案牘房俱備。設官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布政分司 舊址在縣治南。

按察分司 舊址在縣治北。

府館 舊址在縣治東「通惠坊。」

尹店巡檢司 舊在白土關,康熙五年裁。陰陽學 舊在縣西街,設訓術一員。

醫學 舊在縣南街,設訓科一員。

僧會司 、道會司 ,今俱廢。

縣倉  、養濟院 今俱廢。

保康縣治 在岮峪山。康熙四年,知縣李粹白以地方初闢,物力不及,權于舊址之上架茅為屋,以蔽風雨。設官知縣一員、典史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