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2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地。置湖廣行都司鄖陽衛以為保障,委都指揮柴政 輩城而塹之。處置既定,陞子英右都御史,尋進南京 兵部尚書。未之任,疾卒于南陽。吳文博繼之,撫治有 方,軍民忻戴。及代,奔走京師,交章懇留。朝廷從之,特 晉大理寺右少卿,撫治如舊。文博、與遠自被薦以來, 益併力協心,其撫新集,如慈母之保赤子,民既安業, 乃當府治,前為廳,後為堂,左為經歷司,右為照磨所, 東西為諸吏案牘房,前為重門,以及廨舍、倉庫、囹圄, 靡不畢具。府治東為行都司及衛所治,南稍東為大 理公署,為布政分司;南為儒學,西為按察分司,北為 唐德觀城隍廟,西樹原公祠以祀子英。百度既舉,遠 乃寓書,屬記其經營之事。予惟流民若流水也,在順 其性而導之耳。使或逆之,則氾濫而壅潰矣。「往歲劉 千斤嘯聚襄陽,固當勦之,而其後有司慮有效尤者, 乃又逐之。然勦之者不可勦,及其無辜而逐之者,豈 能永杜其不再至?是皆失」之於初而逆其性者也。惟 今日原公、吳公為保釐之政,順其性而導之,昔之逋 逃者,今皆為編氓矣;昔之反側者,今皆為良善矣。予 故為次之,以為後之《處置流民者法》。

《創置竹谿縣治記》
曾熙

成化辛卯,荊、襄流民百萬,巨盜李鬍子等挾之為亂。 有司捕之,慮有效尤者,下令逐之,其弗率者編配之, 械繫以行。時當盛暑,暍疫死者無算,蓋不勝其慘矣。 五年丙申,蟻集如故,朝廷簡命都御史原公傑撫之。 公朝夕馳至,遍歷深山窮谷,不避艱險,敷揚德意,昭 示大信於人。流民始而疑,既而罔不忭躍欣慶,願公 為之所。公謂「民猶水也,水性之就下,猶民之秉懿而 好德也。激而躍,壅而突,逆之而不知所底,非其性也。 向昔脅從之黨,豈皆盜耶?若立州縣,簡任賢能,輕徭 薄賦,先以羈縻其心,佩犢帶牛,以化成其俗,則荊榛 疆土,入貢於版籍之間,反側蒼生,安枕于閭閻之下。 撫安之計,莫良於此。」大理卿吳公道宏以御史按治 河南,議與公協,乃大會鎮守太監王公定、韋公貴,都 御史劉公敷、張公瑄、余公子俊,布政使王公用,參政 王公詔、孫公洪,參議楊公琚,按察使王公克復、何公 喬新,副使費公臻等,籍流民一十一萬三千,遂割竹 山之地,使流民土著,參錯以居。竹谿之役,始於是年 九月,落成於明年二月,熙與典史昆明李君浩用併 力協心,究圖厥終。治前為廳,為堂,為諸吏案牘房;為 重門,以嚴啟閉;為儒學,為府館,為布政分司,為城隍 廟,為按察分司。城為四門,門各有樓,與夫倉庫、鋪舍、 山川、社稷諸壇,凡制所宜有者,罔不畢備,勞費五倍 其初矣。所籍民戶,編為七社。土著一社曰尹店新附, 六社曰「在城」,曰「竹谿」,曰「浪河」,曰「秦坪」,曰「柿河。」二年己 亥,有例勘取漏籍流民,續編二社:曰「南江」,曰「後溪」,合 之九社云。先是,民戶所佃官田,畝稅二斗七升,逃戶 之田吞沒於豪猾者,頻年責稅於他戶,貧民苦之。會 戶部下符,有「制圖冊以正田糧」之令,乃與李君合謀 於邑人並主簿楊君澤,定圖冊以均田,驗羨田以起 科。官田損其重稅之半,所損之稅以起科之數足之, 賦始無逋負焉。大小徭役,與列民丁產上中下三等 等復析為三。每有徵發,恆視書為則,吏書不得因緣 為奸,役始無濫及焉。學校生徒,選俊秀以充之,又得 學諭蓬溪馬君呈圖,古葉毛君同相繼掌教,嚴立科 條,士始有恒業焉。所為羈縻而化成者,一遵公之成 法也。丁未之冬,熙以秩滿,鉛山呂君聰以代未至。毛 君被檄署理縣事,謂「竹谿創治無文,以紀歲月,非缺 典歟」,遂以屬筆於熙。熙惟荊襄迤西多長山大谷,土 壤腴沃,物產富饒,寒易以衣,饑易以食,此天地自然 之利也。利之所在,民必趨之。往歲流民哨聚,去而復 來,固其所也。為政者奈何違天地之利,拂民之性乎? 原公置立州縣,安插流移,亦惟因其利而利之,順其 性而導之耳。昔周公處殷之頑民,遷於洛邑,戒長民 者不忌於兇德。君陳繼治之,未嘗忿疾于頑;畢公保 釐之,惟在於不剛不柔而已。既立州縣以安其身,又 立司衛以護其生,非即不剛不柔以釐之者乎?比年 以來,山匿野聚,新附土著之民,莫不相生相養,安於 無事之天,非獨流民之利,亦國家之利,萬世之利也。 視區區忌疾而逐遣之者,孰得而孰失耶?公之功在 社稷,德孚人心,在法當,錫諡立傳,熙豈敢贅辭。其間 特以毛君之言,爰撮其梗概而書之,以告後之司牧 者,尚知創置所自哉!公名傑,字子英,山西陽城人。以 處置流民功,陞右副都御史,進兵部尚書;未任,以疾 終于南陽,時「丁未五月十二日。遺愛所在,三省之民 皆為立祠」,以祀功德於萬祀焉。

《重修武陽盛水二堰記》
王鑑之

「水居五行,得生氣為最先。其在天地間,猶元氣之在 人身。得其平則利用濟物,失其平則湯湯方割。蕩蕩 懷襄,必有良醫如扁鵲,起而治之,則患可弭而利興。」 考之往古,嘗為患於堯之世矣。及禹治之,地平天成, 萬世永賴,天下之神功也。又為患於春秋、戰國矣。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