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群景洞豁,南有石丈塢,西控長川,即所稱「華埠潭。」
麻母山 、金繡山 、金寶山 俱在縣東北三十里。
鳳棲山 在縣東三里。世傳張道陵煉有三丹,雞食其一,化為鳳棲此,因名。今石上有「鳳棲」 二字。明崇禎間,理院熊文燦捐金構關帝祠於其上。會邑數災,形家言不便,因毀焉。今址尚存,下有陸羽泉。
斗方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方如斗。唐無著禪師與宋佛印禪師古剎。上有羅漢洞、百合洞及飛來石梁、石磢、石柱。
三角山 在縣東六十里,盤踞羅田、蘄州二界,有宋人趙不跡書「觀頤視履」 四大字。三峰插天,上有龍洞三泉。唐伏虎禪師修道於此。其山煙雲出沒,人以陰晴決之。
大羅浮山 在縣東百里,真人劉五、劉六飛昇於此。有仙人臺,臺有石洞,俯而入,有石壁,上如畫龍狀,躍躍欲生。以手拂之則無痕,水淙淙滴成潭,長流焉。
登瀛山 在縣南一里
葛公山 ,在縣南十里。晉葛洪隱處,今有葛公祠。
石龍山 在縣南十八里。
分流山 ,在縣南二十里。
榾柮山 ,在縣南二十里。有大石若蓮花,乃伍員劍跡也。
玉鏡山 在縣西二十里。有石如月,又名「月峰山。」
太子山 一帶數十里,皆孫吳屯駐處,土人每掘得昔年兵器,廟祀皆吳君臣遺像。
城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吳孫權土城遺址,故名。今有吳王廟。按《赤壁》之勝,公瑾始受使至潯陽,仲謀召還,會議柴桑,仲謀曰:「船糧戰具備,卿當前發,孤當續發,為卿後援。」 當時瑜以舟,權以陸,故經此。
西山 在縣北一里
茶山 在縣北三里
石鼓山 在縣北十五里。巨石如鼓,扣之有聲。游洪山 ,在縣北三十里。
小靈山 ,在縣北五十里。
大靈山 在縣北六十里。舊有城塹,相傳為陶琳相公立寨處。明崇禎丙子、丁丑間,流寇之亂,土人楊楚材、陳恪築寨避焉,保全甚眾。
護山 ,在縣北十里,即白石山。出白石,瑩潔如玉。《大楚總志》云:「蘄之秀蓋鍾於此。」
石門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峭壁臨河,山下有潭。漁父相傳:潭中有石門,尋之而入。其地高敞,可列函丈。明崇禎間,里人何彬然築寨禦寇,防守森嚴,屢攻未破。
羊角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山絕峻,如羊角。明隆慶時,有盜據此,邑侯謝主蘄事,同霍山王氏家兵勦之。
邵藤山 ,在縣北七十里。晉王烈遊此,明王燾居此。
神保山 在縣北七十里。皆明季築寨避寇處。雨標山 在縣西南三里。崇禎己巳,知縣李大受建浮圖於其上,未成,知縣李汝璨終事。石佛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有石如蓮,一石如佛坐其上。
華柱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上有寺,唐元宗所賜名。
長嶺 在縣北五里
樸樹嶺 在縣東八里
虎踞嶺 在縣東三十里。
吳道人嶺 在縣東八里。
凳兒嶺 在縣東三十里。
父子嶺 在縣西二十里。
白沙嶺 在縣北四十里。
角兒嶺 在縣西北十五里。
烏沙嶺 在縣西北三十里。
密峰崖 在縣東二十里。
滴水崖 有二,一在縣東三十里,一在縣北六十里。
清風崖 在縣東四十里。
觀音崖 在縣東五十里。
鴻石崖 在縣西三十里。往來之鴻多棲此。「君子崖 」 ,在縣北十五里石鼓山際,有石碗石臼。
潘家崖 在縣北十里
望城岡 在縣東北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