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岡 在縣東北二十里。
神仙洞 ,在縣東一里。內有石床、石臺,即張道陵修煉處,叩之有鼓聲。
羅漢洞 ,在縣東五十里。
百合洞 在縣東五十里斗方山左,極嶮峻。崇禎間,土人避流寇於其內。
迴瀾石 在縣南。宋蘇軾鐫「激湍」 二字。成化間,知縣潘玨建迴瀾亭於其上。不數步,有李白所書「鳶飛魚躍」 四字。
打鼓石 在迴瀾石下一里。石高數十尺,有鼓聲輒應。宋蘇軾鐫「擊空明」 三字於上,明胡中謨鐫「繼蘇」 二字。官應震構閒雲樓於其頂。往來名流題詠甚多,盡為寇焚。
泝流光石 在阜城門外濱河上鑴「泝流光」 三字,亦為蘇軾所書。
太公石 在縣西二十里。俗傳,太公釣魚於此。明立「義士李清七」 、「清八」 之祠於其上。
曬谷石 、豹兒石 俱在縣西二十里。
玉鏡石 在玉鏡山陰,上有「咸淳」 二字。
花膏石 在縣西三十里,石磷磷如花膏。缽盂石 在斗方山左。
《分金石 》在羅漢洞側。
馬踏石 在縣北四十里。石有馬蹄痕,傳有天馬昇此。今有東嶽祠、玉帝閣。
響鼓石 在太平寺側
石嶮 在縣東北六十里。石梁橫截河中,飛泉瀑布有聲。
「迴風磯 」 沿河而下,西泊江渚五十里。
大江 在縣西四十里。從黃岡赤壁磯經巴河、蘭溪,過東南三十里,入蘄州界,與九江合。樊家河 ,在縣東十里。
南門河 在縣城南,即浠水。源出英山六安,遶縣西流,合眾流入大江而匯於蘄州。水淨沙明,清流見底。東坡《浠上歌》云:「誰謂人生難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蓋為此水西流也。劉宋立浠水縣,以此名。
羅家河 去縣八里
分流河 :距縣四十里。
白港河 :距縣東五里。
倒流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
閻家河 在縣東三十二里。
尤河 在縣北九十里。明正德七年閏五月,流賊劉六、劉七、齊彥名等為官軍所敗,遁走經此至黃州一帶,掠舟入洋子江,至南京
白蓮河 在縣東四十五里。
蔡家河 在縣東六十里。
上巴河 ,在縣北六十里。
下巴河 在縣西七十里。會諸水入江,源出羅田。
曹家河 在縣東八里
百師河 ,在縣東二十里。
沙河 ,在縣東五十里。
蘄陽坪河 在縣東五十里。
洙泗河 史家河 、童家河 俱去縣四十里。新漾河 在縣西七十里。
皂泥湖 在縣南六里
楊歷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荷蕩湖 在縣西十里
黃草湖 在縣南四十里。
薛家湖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明成祖知薛均貧甚,命有司賜官湖頃餘為贍養資,因名。又名「欽賜湖。」
圻湖 ,在縣西南六十里。
攝湖 在縣南七十里。相傳雷攝《永樂寺塔》頂三層於此,故名。
黃沔湖 在縣南三十里。
魯家湖 在縣南四十里。
望天湖 ,在縣南四十里。
官田湖 在縣南四十五里。
綦家湖 在縣西南十里。
藩師湖 在縣西南三十七里。
毛家湖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左家湖 在縣西南三十八里。
後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蘭溪 ,在縣西四十里。水源出苦竹山,其側多蘭,因以此名。《縣茶記》:「天下第三泉。」 李季卿謂「蘭溪石下水」 ,即此。
龍潭 在縣南一里。有石壁立,下有深潭。蘇長公嘗乘月泛舟於此,書「擊空明」 三字於石上。桃花潭 ,在縣西北七十里。一泓澄澈,相傳有龍居焉。昔有捕魚者循而入,與龍近,亦不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