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3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白水塘

關山河 出赤寨、展旗諸山水,十里為松陽橋,又為「石塔河」 ,為「夏六官人橋」 ,逕秀雲山。東為關山河,逕苦竹園數里入團山湖。

連城河 在縣南六十里。有渡。

斤竹河 在縣治東。出「東衝諸水,至明,水懸巖數十仞,飛瀑直下,噴沬鳴雷。冬日聽之,似多喜聲。春夏則震怒如霆,排擊不測。久旱無聲,倏如雷音,二三則數日內必大雨。」 下注為潭,潭隱深不可犯。水溢西出,逕黃牛垸西數里,逕五峰山側,與梅水衝水會。白土嶺諸水西流為斤竹河。有橋,當驛道十餘里,會車坊河。車坊亦東衝諸水,出板聖龍潭,逕清壑亭側,下為橋,即車坊驛路十餘里與斤竹河共逕成相寺前。又數里逕貓山口,為團頭河,分而為二,至六石里坂,同為一河,逕廖陸溪,入赤磯湖。費祠龍湫水,逕株嶺,會十八疊眾流為駱家河,歷花關橋,會屈家河水,遶太平山側入赤磯湖。

朱家湖 在蘄城南門外,屬廣濟地。其水逕寅山北上下陽門,入馬口湖。

馬口湖 在縣南六十里。

武山湖 在縣南四十里。中有山即螺墩,西與黃泥湖接,鳳港橋其通處也。下東湖口為官橋渡逕樊噲城南為小港,與塍塘湖諸水會。西數里為廣野湖,其下為繫馬觜,乃孫公英堤處。鄉有湖水汎田,英督眾築堤護田,因號曰「北塘塍。」 復為長堤以護其外。英嘗繫馬其處,後人德之,故云。南為蘇家坂,數里為伊家橋,其下為「連城湖。」

《青林湖 近青林山》。

翻車水 在九江。英布於水北築翻車城。《楊林水 》,在縣境內。

梅川 ,源出橫岡諸谿澗,數里匯為川,下會層峰諸谿水,為雙河口。西南行,逕畢家坂東,又逕演武場,西北折而南,逕春風橋,會靈山、浮渡諸水。北折而西,出仁壽橋,下遶迴川,觜當縣治前凝秀坊,徑南去。明嘉靖間,縣令楊公阜塞之,導水西折,遶治右,逕四高樓北,為滄浪橋。始折而南,會清流港水,逕關聖祠前,有劉公閘,十里遶潘壋,又十餘里逕柏林、東岡間,又二十餘里入陶家塘,逕紫石頭入武山湖。

中洲 在大江中。《元史·地理志》云:「宋嘉熙兵亂,廣濟、黃梅徙治大江中洲,事平復舊。明崇禎末,寇亂廣濟,復徙治於此。六七年,始還舊治。」 今新洲內老洲也。

黃花港 在縣境內

善潭 在縣西五里。南北二泉。

廣濟塘 在縣治北

武家穴壩 在大江邊,自盤塘下至黃梅楊家穴,計長一百九十里。每歲修築,以捍江流。費家龍泉 ,在大明山。

黃梅縣

北邙山 在縣北二里。山頂周正,類方屏玉枕,為邑來穴。邑人謂「赤土可用」 ,往往掘取之,真氣洩矣。

台望山 在縣北七里。自南望之,峰巒聯拱如台星。

紫雲山 ,距縣北七十里,即老祖與道悟道場。山路縈數十里,望之若削筆。造其巔,坦平寬曠,東西環拱,內有平田五十餘畝。峰頂植茶,名「紫雲茶。」

石牌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深入為三十六水山,一水盤環三十六渡,故名。其下為宋益「飛仙廟」 ,內有黃齡洞,即宋益修煉處。

西山 ,在縣西三十里,一名「破額山」 ,即四祖道場。

北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無跡禪師道場。俗云「南山煮水北山煙。」

豹兒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雲峰庵。

小溪山 在縣東二十里。內有梅師嶺、拳石洞、三丫嶺。山 上寺山 、下梅水山 、中梅水山、上梅水山 ,俱在縣東四十里。

閟宮山 ,在縣東北二里。

石門山 ,在縣東北十里。

烏牙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上有靈峰院。城隍嶺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白楊嶺山 :在東山右。

唐家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抵蘄州界。

獅子山 在縣東北

粉壁山 ,在縣西北十里。

安德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