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3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遺跡》,相傳大官名廣福,弟廣善,唐貞觀間敕為神。神初降於朱慕橋,憩陰於張勝側,飛昇於笠腦。有李行思者,因夢感視馬跡所止,為祠三處。其北馬口寺,乃詹祖道場基,倚雲崿似鳴鳳形。東大腦坡,上有鹿池,出石罅中,與馬鞍山峽對峙,險甚陰翳,時虎狼咆哮。南數里為盤塘鎮,小港西為紫荊夫人祠,昔有人舟泊,見夫人於月光中。詢之,答以詩。翌日至祠前,土牆茅屋紫荊,果與詩合。

北臺山 在縣南七十里。奇峰秀嶺,迴環相佐。有觀音巖十八疊流水坪下,過石步嶺,俯木麻、仙谿二湖。

鐵船山 在縣南。上有寺,下為魯肅府肅屯兵處,祠今毀,像存江浦,或曰「瀂濟洑」 ,未知何解。再東過盤塘,下為龔家莊。江浦去山麓迢遙,自此始築壩捍江水矣。

青林山 在縣南六十餘里。《水經》:江水又東,左得青林口,注東陵鄉。西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泰始元年,明帝遣沈攸之西伐子勛,伐柵青林,睹一童子甚麗,問伐者取此何為,答欲討賊。童子曰:「下旬當平,何勞伐此。」 在眾中忽不見。湖水西流,謂青林水。又西南歷潯陽,分為二水,一水東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於江。《經》謂刊水右對馬頭岸,今屬瑞昌。

天明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

東衝山 在縣東三十里。層巒疊翠,春冬積雪不消。有幽巖洞窟,多為逸士所栖。上有鮑照讀書臺,題詠甚多。

黃鵠山 在縣治後

午山 即武山,在午湖中,危石峭壁,週遭少可登處,惟南一逕稱平。春夏湖水瀰漫,山形如鯉浮水上,闊十餘里,中有螺螄山,亦稱「螺墩團山 」 ,在湖南,岸皆亂石,石扣之有聲,叢巖若虎豹虯龍。有穴鷗時時浮出,謂與湖潛通。而東湖口逕破頭山南,下有塘龍,數騰雷雨。

黃花山 在湖北岸上有廟,可望江南諸山水。山麓「荊林廟」 ,奉楊四將軍神,最靈異,土人以卜年及人間凶吉。又北鳳凰山、獅子山,則縣諸水出處,踴躍相對,為關欄也。

宗山嶺 在縣東南五十里。其下為橦梓牌,或曰「童師排。」 東出為雲興寺,寺隔溪為楊塢山,即釣魚臺,相傳有康茂才墳。又越溪為李齊坂。坂與楊塢皆溪水環繞,避亂者以是為依焉。過坂皆湖,其東為黃巾砦,為沙湖。

靈泉洞 ,「在縣北六十餘里,洞最幽古,乳泉春夏多注,冬日把炬入洞。初小至二三洞,可側身入,華蓋几席丹竈悉具。有石鼓石鐘,擊之各得鐘鼓聲,龍猊勢各奔騰。一小石龜,頭足儼然,其他形崇積,類神鬼設施者。第九洞,穴甚多而狹至六七孔,有類鱉形蟹形者。中洞頗大,有深潭不可越,揚炬照之,見其東益空闊」 不可測,而潭水深黮,畏人無從取道,疑有龍蛇乃返。萬曆中,歲旱,有駱法師者,向中洞潭取水。龍起水湧,眾不及避。法師身當之,俟水止眾出而後去,以是人益不敢至。崇禎末,鄉人攜雞犬入避寇者甚眾。或云:「三國時關索,嘗休息於此。」 至今鄉人祀之。

仙人山 ,在陽城山之腹,紆迴兩湖間,高可百餘仞。入洞漸深,大如庭堂,可容千人。相傳有道士數輩居此。一道士年最老,常蓬跣入,上下屈曲,不知幾里,而最後聞江上櫓聲,疑與隔江通,人反從江底穴下行,驚而出。至今石榻、石龜,道士遺跡尚存。

石壟坡 在縣南四十五里。自東衝至此,兩山夾峙,石坡陡峻。

鐵石墩 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志》:「蘄春郡內廣濟,蘄水有鐵,未置坑冶。」 《一統志》亦云「產鐵。」 今蘄有百家冶火爐鋪,相傳鼓鑄而濟,未有徵。俗傳鐵石為鐵矢,某造鐵船,此其遺也。

《白鶴》,石 翔喙似鶴。

銀青石 色似銀

鐵青石 色,黶然若鐵。

《紫金石 》其質類金。

火石 時有燿,若火出。

劍鋒石 其形似劍。以上六石,俱在鄭塔西。大江 在縣南七十里,自蘄春東得銅零口,逕長風積布,又東得青林口,逕龍坑。而下龍坑舊為鴻腦洲,民倚堤為市,東十里為古佛寺,於土中得石佛寺以供之,故名。

大金河 自白茅、殷衝諸水匯而南,逕鯉溝,右大金廟東。又十餘里,逕黃花山陰,出羊頭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