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3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居寺相傳四祖卓錫此山,夜聞龜聲。後掘地得雲版,上有「靈龜山幽居寺名」 ,因名之。明永樂間,藍敬忠為開山檀越。嘉靖壬寅,荊國卜永定妃藏,尋感異夢,改地。越十年,令復其寺,新之,儲田若干畝。崇禎中,欲復奪為王母藏,感怪夢遂止。

皇清順治十八年重建,改寺曰《瓔珠》。

後峰山 自石門數里南起,為後峰,峰東為大藏寺。寺為蔣祖修靜處。山谷紆抱,溪流映帶。縣令劉淯水作亭其上,名「杯度亭。」 前為觀音山,祀大士像,為陳求吾讀書處。

大羅山 ,在大藏寺東。四週皆山,一水從石港橫出。寺當山隈,極為幽靜。

連城山 臨連城湖。舊有砦。元末盜賊蜂起,邑人楊普銘砦此保井里,後歸明。南為女兒城,相傳樊噲女築。下有連城橋,即龍坑大路,與塍塘橋相去十餘里。又數里為伊家渡,山北有玉石寺。

太平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旁有煉丹丘,晉遠公卓錫於此。後入廬山,去時笑露黃牙,因寺於此,名黃牙。西里許有花關橋,云關索經此往襄樊,以劍擊橋石,居人為建祠,祀關公暨索。又半里有松林百十株,拳曲青蒼,若虯龍狀,中有三大石,矻然峰立,名石林。西南有儒林觜,宋時陸姓昆季三人官學士,居此,自署別墅,號「儒林。」 明時翰林陳朝富徙此。東自鄭公塔西,距此有六石,故自鄭公塔西至花關橋,里以六石名。北四里許又有七石,嶙峋特出,比聚若星,為北斗七星云。

登高山 在縣南里許。南行數里,有橋曰「七里橋。」 麓有亭,曰「山包亭」 ,庵曰「仰天庵。」 西南為銅管山、赤土山。

紫霧山 在縣南十里。巒立如屏,望之嘗見有霧騰空而紫。山下二徑,一自麓而南達武穴,一自麓東而南達龍坪。有亭當其路,曰「兩路口。」 南里許為石門亭,為師姑塔。

閔家山 在縣西里許

嶽山 ,在縣西北七里。巋然秀出,或稱「藥山。」 下有胡高軒墳。

展旗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山自赤寨迤邐數里,如展旗,故名。

麻夤山 上有寺,僧元機剏。南為四顧坪,坪有庵。又西為蘄界嶺,明末典史魏時光禦賊死難於此。

秀雲山 在縣西二十餘里。俗稱「北流山。」 頂曰「龍頂」 ,在濟西特高。其半為碧雲庵,東為龍井澗,有泉,旱禱取水,則雨立至。又東為德勝殿,祀太子神。

仙姑山 在縣南十里。相傳為何、陳、許三仙姑修煉處。頂石高尋許如座,有三女趺坐痕。數里為石牛,石立似牛。又南為雨山,上有古建寺,後唐刱。下為龍泉塘。又二里為黑石頭。

蘇家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南數里有峰名「劉季峰」 ,漢祖征黥布,避兵於此。竹葉細析如絲,云「漢祖匿山中取而剖之者。」

潘山 在蘇家山東

「竹隱山 寺」 在眾山中,修竹夾寺左右。

松山 在蘇家山東,上多古松,越數里,為避難衝。雲深徑隱林樾,古茂幽巖老石,人所不到,昔人於此避難。

金家山 上有寺。雙泉,詹祖於此修靜。

葛蒲山 ,在縣東五里。山下為紫石頭,邑中諸水入湖處,雄峙水際,為濟水一關。

寅山 俗云「銀山」 ,在蘄州東,而治屬廣濟。宋乾道四年,有以銀礦獻者,上命守臣詢究,銀山亦在獻內。明洪武初,武昌、蘄、黃凡宋、元銀場鐵冶悉罷。

長風山 在縣南江浦。《水經注》:「江水東逕蘄春,正東得銅陵口,右逕蝦蟆山北,而東會海口。水南,東合臧口江浦。又左逕長風山南,得長風口,江浦也。」 則長風在寅山下,近馬口一帶。

陽城山 ,在縣南六十里。自馬口諸山西來,屏障疊列,雄峙江上。

玉屏山 、獅子山 俱在縣北。

積布山 在縣南江浦。《水經注》云:「江水又東逕積布山南,俗云積布磯,又云積布圻」 ,庾仲雍所謂「高山」 即此。迤𨓦聳峙,江上石橫理而縱之,層積似布,與隔江下山磯對束江水,其流甚狹,下有石,可坐釣。

盤塘山 在縣南六十里。自陽城、北臺諸山,峘起並立,嵾嶢峭拔,而或斷或聯,中岈以深,徑折煙迷,岩連路塞。最高處為笠兒腦,有《蔡大官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