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3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藏寺 》:在治東二十里。蔣禪師建。

成相寺 在治東四十里。

南山寺 在治東南,唐如清禪師建。

黃牙寺 在治南,昔此地名「太平山。」

龍山寺 ,在馬口湖北。漢祖擒黥布過此,後建寺。

雙泉寺 在治南五十里,唐貞觀間建。

元妙觀 在治北

善潭觀 在治西五里,觀東有善潭二泉。文殊庵 在治西北十里。康熙四年黃玉鉉重修。

黃梅縣

菩提寺 ,流支所建,在廣福山董家城。流支寂於多雲庵,其塔在焉。後有天峰和尚習靜,闡化於此。

接待寺 ,去下孔壟十五里。四祖所建,以接「棲雲侶」 者。今廢去咫尺,建有地藏庵。

龍華寺 ,在北關外,曉愚禪師所建。為紅巾賊所燬,今改為庵。

高塔寺 在城東南隅。寺肇於唐,燬於黃巢,初名彌陀寺。宋天禧間,沙門仁稟、上春坊民唐守忠兄弟建殿、亭、宇舍及磚塔一座,十二級,高一百七十尺。內座鐵鑄《四大部洲菩薩》一尊,乃名「高塔寺。」 明永樂五年,僧永恭置。佛堂、廊房今燬,新構小殿一重。

白馬寺 ,在考田山張金祖師道場,寺名「白馬」 者,白馬將軍所施也。

老寺 ,去縣四十里,在紫雲山,千歲寶掌建。當四五祖闡化之際,而寶掌年高,故稱「老寺。」 道悟初來,居龍峻之墟,建龍峻寺。又自龍峻遷雙峰之南,建上寺於靜川,又建中寺。今上、中二寺俱廢。

柘林寺 ,為遠公而建。遠公初建寺於港北,屬張家湖,明永樂敕賜「護國寺」 ,今遷港南,屬黃連鎮。

四祖寺 在治西四十里。一名「西山」 ,一名「雙峰山」 ,一名「破額山。」 唐貞觀間建。至明正德間,祖頂出火,像寺俱焚。荊王鑄像而重建之。有寶法峒、卓錫泉、洗墨池、石魚磯,皆四祖遺蹟。

五祖寺 ,在治東北二十五里。一名「東山」 ,一名「馮茂山。」 唐宣宗敕建天中東山寺。明時寺火,止存塔基,肉身仍不燬,復移奉基下山隈中建今寺。有白蓮峰,峰頂有池,生白蓮瓣可千數,每瓣中有蓮房,不結實,蓋仙種也。相傳五祖所手植者,有洗手池、闢法峒、三佛峒以及杉庵。

東禪寺 ,在治西南,有佛母塔,即五祖當日養母處。母寂,即以此地葬之。封骨有塔,覆塔有殿,去寺數武。

意生寺 :在治南五十里。相傳周氏孕五祖,傭紡里中,夕於社屋之下,即所稱「蔡家砦」 也。母之初意欲於此生子,後不果,乃生於黃達埠。又以其子無父,棄之水中。祖泝流而上,網者得之,抱歸家,祖啼不止;母復往跡其門,祖遂不啼。網者驚而與其母,母仍育之。故後人於網者之廬立網埠寺,今廢。母之育祖,仍棲止社屋,故後人為之立「意生寺」 ,謂母之意欲生祖於此也。寺有白牡丹一株,相傳張七道人朝海,七次觀音現婦人身,以此花寄植五祖生處忽不見。今其花甚茂,他人移栽即萎。

靈泉寺 在縣東二十里卓壁山,五祖初結庵之處。其山下古磉潘家河,有泉水庵,五祖曾卓錫於此,其泉如沸,祖喝之即止,須臾復沸,故名。今人喝之亦然。

古佛寺 在縣西六十里涼亭口。五祖弟子所建。初掘地得銅佛、鐵金剛,建寺祀之,故稱「古佛寺。」

南山靈峰寺 在鼓角山,圓證祖師道場。山半有升天石,石上有塔,下有洞可居。路側有千仞石壁,鐫《金剛經》一部於上。

北山寶相寺 ,在鼓角山,無跡祖師道場。宋兩火之,構二小殿,有清風亭,有古樹一株。僧於其下甃圓池,月射樹,影倒池中,儼如月窟,故呼池為明月池,樹為娑羅樹。後池塞,樹遂枯。有道者相之曰:「月明則樹見。」 乃開池,樹榮如故。有臨濟下天章禪師主法於此。初掛錫時,娑羅忽放異香。

西永福寺 ,唐僧法海建,在劉塘鎮,明永樂敕名「瑜伽寺。」

東永福寺 ,朗公自斷天渡江,建「資福寺。」 於楊家穴過感湖建慶源寺。於東觀至石人腳,建蓮花庵。至馬鞍山建黃荊庵。在此祈雨。插蘆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