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在目》中。二十五年,知縣黃震昌重修之,建塔於文廟東南,為「文筆峰」 ,尋廢。嗣是知縣張燈等續修。萬曆十六年,知縣祖守節大修之。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唐懋淳重修饌堂於大成殿後。

倉庫於明倫堂西。啟聖祠於仰高亭後。「名宦」 、「鄉賢」 二祠於學宮左右。

笙竹書院 在笙竹岐。宋天禧間,鄧咸建,以訓子弟及遊學之士。馮京、鄭獬亦嘗學於此。慶曆四年,廢院置學,至今呼驛前之江為書院潭云。汨羅書院 在縣北六十里。宋祥符間建,後以其地為汨羅廟。

仰高書院 在縣西河濱。嘉靖間,知縣張燈售民地建之。

社學 在府館西,久廢,改立稅課局舊址今廢。義學 在學宮左。

射圃 在敬一亭後。嘉靖中,知縣黃震昌刱,今廢。

學田 八十八畝九分,租六十二石二斗,糧一石三斗三升。嘉靖四十四年,御史李廷龍置。寧鄉縣學 舊在縣治南門外,燬於黃巢之變。同光二年,知縣梁貴賓遷縣治東。元末復燬。明洪武二年,知縣薛德昭即舊址刱之。正統間,知縣梁俊、成化間知縣黃甄、鄭楠加修焉。弘治十二年,知縣張翔盡撤而新之。學基前至化龍溪,後至山頂,歲久稍侵於民。十三年,知縣鄧萬斛重建「興賢」 、「廣德」 二齋。正德初,主簿張英鼎建儒學門一座,東西號房二十間,在兩廡後。西號訓導張文入居,拆毀,東號尋亦廢。九年,教諭張昱白諸當路而復之,立界石於山之巔。嘉靖元年,知縣胡明善增大之齋曰「興賢廣業。」 十年,奉制建敬一亭。泮池舊在儒學觀德橋之西、池之東。萬曆九年,知縣陳以忠廓之。三十年,知縣沈震龍創石垻於下,砥其流,為附近居民所忌,私毀之。戊午,知縣王綱、教諭王堯天力主修復。迄崇禎間,以池水濁,另甃石為沼。庠生胡懋選等董其事,周伯子堪賁為石欄,周其上。天啟乙丑,知縣周瑞豹重修,鼎建大《成殿》。

皇清初,多圮頹,知縣袁天秩增修櫺星門。丙午年知

縣蔣應泰復建「明倫堂」 ,改建「鄉賢」 、「名宦」 二祠於

文廟左右,而以舊二祠祀文昌及文星土地之神。

知縣彭琦葺之,加丹雘焉。歲丁未,知縣權持世捐俸重修大成殿,建兩廡,飾「啟聖祠。」 戊申,謀建義學於南軒祠之舊址。

射圃 在儒學觀德橋之南,今廢。

道山書院 在道山之陽。宋胡仁仲、張南軒築,今廢。

玉山書院 在縣治之東。嘉靖甲子,知縣胡明善建,今廢。

社學 原在縣治後,知縣林敏立。後知縣胡明善建六所:一「通濟橋、一白鶴觀」 ,一道林,一麻山,一「黃才」 、一「乾江洞」 ,今俱廢。

學田 嘉靖、萬曆間有田數處,今俱廢,惟南軒祠田二十餘畝在墓下者尚存,以僧守之。新墾學田 一王學田,知縣王綱置,地名「茯苓塘」 ,田七十畝,久荒。一沈學田,知縣沈震龍置,地名「華林沖」 ,田八十畝,久荒。

皇清康熙六年,查復「茯苓塘田十畝,奉丈下則科糧。」

三斗七升有奇,先經均入二都三甲,周詳戶下,今清復,仍立名王學田。華林沖田三十一畝,奉丈科糧一石一斗五升有奇,原立名「沈學田」 在案。明原額本府昭磨所經管學田六十三畝,坐落趙家河黃花坪,自癸未兵火後,全荒。

皇清原額「上官按院學田」二百三十一畝,坐落黃材。

八十畝,祖塔六十畝,橫塘三十一畝,段溪三十四畝,鐵沖十九畝,內成熟田六十五畝。《奉文》每畝除自完正供外,另納租銀一錢,以為觀風賑貧之用。

瀏陽縣學 ,宋、元俱在縣治東。元末燬於兵火。明洪武元年,知縣史希賢即舊址建之,制未備。二年,署縣府通判斯繼之,始終厥事。成化丙戌,知縣袁相復修之。弘治十八年,以風水不利,移創縣治之右。中為大殿,旁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為屏牆。殿後為明倫堂,凡三楹。兩旁為東西齋,曰「進德」 ,曰「修業。」 堂右為祭器庫,庫之右為分教衙,殿之西為龜山祠,殿之右為儒學門。嘉靖辛卯,知縣陳鯨奉制於明倫堂後建敬一亭。十二年,知縣蘇志皋因殿廡摧折,重修之。於明倫堂左建啟聖祠,於龜山祠兩旁建號舍三十楹,以便生儒肄業。二十一年,知縣鄭汝清見殿廡朽壞,命邑人引禮官周文郁董其事,廟應門池,煥然一新。又於明倫堂後,修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