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諭衙一所龜山祠左設分教衙一棟。三十九年,知縣蕭敷以櫺星門朽壞,重修之。正衙後有塘一口,隙地數畝,為學蔬地。隆慶二年,知縣蔣科重修葺焉。萬曆十一年,知縣李朝佐見兩廡傾圮,戟門將頹,捐貲理之。四十二年,知縣萬建元見明倫堂圮壞,大加修飾。崇禎八年,知縣馮祖望以科第疏闊,將學改遷。癸丁「向而。」

文廟榱桷直射縣堂,《有司悉大不利。改革之際》,殿

廡鞠為茂草,祠舍全沒荊榛。

皇清順治乙未,知縣徐維埁及全邑師生、鄉耆各捐。

貲重修大殿、兩廡、櫺星門、戟門、泮池兩翼,曰「天衢」 ,曰「雲路。」 周圍磚牆百堵,不半載而煥然聿新。惜徐侯去任,而名宦龜山祠宇、文昌、魁星樓閣及「進德」 、「修業」 二齋,並文會堂,掌教分教衙所願次第就理者皆未集。明倫堂則仍萬令所修之舊,堂後新建啟聖祠,則徐侯修也。近訓導張吉宿大加丹雘。

文靖書院 在向陽門內西街,元進士湯熒建。亦云「宋初龜山先生宰邑時,與士傳習於城南,後人以其地為書院,請額於朝,因其諡名院,設山長。」 成化間,改為龜山祠。今廢。

社學 舊在縣橫街,今廢。

義學 元耆儒梁子真建。內塑夫子像,又置田二百畝,今廢。

醴陵縣學 舊在縣治東半里。宋知縣過建有奎星樓。元大德十年,知州張思敬修。元統二年,呂介重修。至正燬於兵火。明洪武二年,知縣黃彥正即舊址建之。弘治中,知縣龍章奉制建敬一亭,改魁星樓為明倫堂。嘉靖壬子,知縣舒文舉鼎修,以《形家》言,輒易舊向。萬曆癸未,知縣游於北念科第式微,欲復舊向不果,顧文陞復之。中為大成殿,兩廡亭門俱備。辛卯知縣晏朝寅重修,以門濱江,水衝就圮砌以石岸石欄,明末僅存。

文廟一區。棲木主於荒臺之上。

皇清丁酉,知縣張法孔建大成殿、兩廡、啟聖祠、《明倫》。

堂,煥然一新。康熙四年,知縣張尊賢重修,復建義學。泮池即淥水池,舊在廢廟之東,今改櫺星門外。櫺星門原在戟門之前,今正殿既改,應遷移以合正向。朱子亭舊在儒學後,有石碑鐫像贊,係文公手澤。六年,知縣張作亭以覆之。啟聖祠在廟左。名宦、鄉賢二祠在明倫堂左右。射圃 在學廨右。明隆慶間重修。

東萊書院 在縣北四十里。宋呂祖謙讀書於此,曰「萊山書院。」 正德二年,參議吳世忠徙創於縣治之後,乃改今名。

昭文書院 在縣南。宋黎貴臣講《明道學》,里人建館居之,以受生徒。今廢。

西山書院 在治西一里。宋淳祐間建,今廢。超然書院 知縣朱三才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李長蔭重修。

「文成書院 在治北《文昌閣》」 之右。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張尊賢刱建。

社學 凡四:一在東學內,一在南城外左,一在西舊僧會司,一在北玉帶橋。俱知縣晏朝寅建。義學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陳九疇鼎建。學田 一百一十五畝六分,糧六石四斗七升,穀一百五石七斗。嘉靖間,知縣吳必亮、沈一貫、黃學曾置。

學店 一儒學前,一布政司前。

崇文倉 舊貯師生俸糧,今奉文折銀倉廢。義倉 在儒學門左,知縣晏置,今廢。

益陽縣學 歷宋、元俱縣治西。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田俊即舊址建之。十七年,知縣楊哲、景泰間,知縣汪維繼修焉。隆慶辛未,知縣朱銶撤而新之。嘉靖辛卯,建敬一亭,齋二,曰「進修。」 明德十六年,知縣鄭思孟重修。

皇清屢修未備。康熙二十年,知縣汪闓始大修葺之。

啟聖祠建在明倫堂西。「名官」 、「鄉賢」 二祠,建於明倫堂左右。

《慶州》書院 :在縣治之南,邑人劉履泰講學之所。事聞,詔授「慶州書院山長。」

松風書院 在縣西八十里龍牙寺傍。宋李學士講學之所,傍有「松風亭。」 今廢。

龍洲書院 在江南龜臺山上。嘉靖間,知縣劉激建。以在「會龍峰」 、「十洲」 之間,故名。今廢。

社學 近城五所,各學十五所,俱嘉靖中知縣劉激建。

學田 原田三十畝,土三區,塘三口,隆慶二年,十一里。三甲民張均爵以絕民賀志海田五十畝,每年納穀三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