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湘鄉縣學 舊在縣治東江。宋胡安國提舉湖南學事,徙今地。元皇慶癸丑,州士周炎修。

文廟。泰定丙寅,僉事李嗣宗復命炎修之。至元戊

寅,州同章國有、至正州守王文彪相繼加葺,且置樂器而奠焉。元末燬於兵。明初,刱建縣西隙地。洪武中,知縣賀時敏復舊治,成化徐溥相繼修焉。弘治,知縣蘇復初徙縣南門去。正德又徙舊鄉賢祠。嘉靖十年建敬一亭。甲午,郡守李日章至縣,議遷復,不果。越歲,知縣龐欽明銳意遷復廟廡、門祠、齋舍,厥制備矣。萬曆己丑,知縣揭士奇重修,至崇禎間,

文廟傾頹,更議遷改。徒以因循不振,廟竟壞。祀先

師於「明倫堂」 ,庠士劉象賢捐貲重建。壬午春,廟成。未幾遇變,堂門衙齋皆毀,惟象賢所建之廟存。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南起鳳捐貲修建。

文廟:康熙乙巳年,知縣陳拱照始鼎建聖廟五楹。

東西廡各五楹,戟門五楹,櫺星門三楹,明倫堂五楹,左「居仁齋」 五楹,右「由義齋」 五楹,為生員肄業之所。儀門三楹,大門三楹,敬一亭一座於堂後及教諭衙舍並修砌。學前路倉庫神廚、屏牆俱備。

射圃一所,亭一楹 ,在「啟聖祠旁。」

漣溪書院 在縣東南之漣水濱。初在崑崙橋西。宋嘉定間,真德秀帥潭,命知縣徐質夫建立,匾其堂曰「春風。」 德祐初毀,知縣趙晟重建於漣木東五里。元至正中,知縣王文彪復移建漣水之西。今廢。

社學三 :一在東岳廟,一在南門舊學,一在察院激揚坊,後俱廢。知縣揭士奇申舊址重建。各鄉共建十六處。

義學 原在縣治之南。宋元祐,知州韓茂即卲肯堂故居立之。淳熙間,有題其門曰:「素王容貌津津喜,黃甲科名鼎鼎來;次科王容,大魁天下。」 以為讖云。元末兵燬,址存。

學田 一百九十畝,地名「兩頭塘」 ,萬曆二年,知縣黃貢置。額租一百一十四石,秋糧二十石,水攤沙塞,老荒一百五十七畝,今熟三十三畝,納租一十九石八斗。

攸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寶祐三年開基。元至正燬於兵。明洪武初,主簿王範修復。十九年復燬於兵。二十六年,典史鄭浩修。正統八年,知縣吳貴建堂廡、門舍,更修櫺星門左右建「登瀛」 、「毓秀」 二坊,後廢。天順知縣杜庠、弘治知縣江昌、副使黃肅、僉事蔣顒檄訓導龔淳修之。嘉靖十年,建敬一亭。四十年,僉事羅文蔚檄邑光祿丞陳惟順新之。隆慶間,知縣楊璧建「尊經閣」 ,縣丞陸元兆建「育才坊」 ,在明倫堂前。萬曆十年,知縣董志毅重修。後復漸次頹毀,知縣范文志重建櫺星門。崇禎癸酉,貢生譚宗元、劉伯相重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朱《英幟》、教諭古《通今》等重修。

東、西兩廡、戟門、明倫堂、東西齋、東西號,舍敬一亭。文昌祠即「尊經閣」 舊址,今移北。舊祠重建於明倫堂後,啟聖祠在

文廟後。「名宦祠」 在戟門左,「鄉賢祠」 在名宦祠左并

建教諭訓導二衙於

文廟之旁

光嶺書院 在城北高岡。張司空所遺,知縣徐希明建。

玉蘭書院 :在城東,順治十六年,知縣朱英幟建。

石山書院 在城內

鳳山書院 在鳳嶺。元元貞二年譚淵建,今廢。躍龍書院 在近郊,今廢。

紫麟書院 在黃甲洲,今廢。

社學 在縣治東門外。萬曆五年,知縣徐希明移建總鋪傍。

學田 七十畝一分,糧五石六斗七升,租榖一百二十九石一斗六升,萬曆十六年置。

安化縣學 創始於宋熙寧,至建炎,火於兵。紹興甲子,知縣郭允升創於縣治東。寶祐間圮於水,知縣彭道耕徙建縣治西。元至元丁丑,火於兵。己丑,知縣耶律復武重修。元末復火於兵。明洪武「知縣梅源善復建。天順五年廖質重修。弘治間,謬信風水,閉塞聖道。正德辛巳,本府同知唐珉易地開復。」 嘉靖辛卯,增建敬一亭。萬曆己丑,知縣謝朝佑言東方明堂空闊,改卯向酉。萬曆丙辰,知縣陳揚明復改乾巽向。縣治對案筆架山不利。崇禎戊辰,知縣蔣允亨上下山原見學基從西來,脫卸而南,與江水相見,面有連珠貴人,而卯酉氣散不聚,《乾》《巽》強就無情,乃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