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6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鴻閣》斜陽 鴻閣即前飛鴻閣也。《無名氏》詩:「一區遺像萬民思,高閣凌秋映夕暉。山藻形橫金錯落,簾櫳光絢錦離披。餘輝尚想催租日,殘靄應非立雪時。對景有懷魂欲斷,忍磨苔蘚認穹碑。」

醴陵縣

「清嘯樓 」 康熙五年,知縣張尊賢鼎建。

雨花臺 :去縣治西南六十里,在五鳳山。頂高二百餘丈,壁立峻峭,撐入雲端仙掌銅臺,宛風規不遠也。

金釣灣 去縣北四十里,釣石上有張果老足跡,旁有石,驢眠路中,有渴飲泉。

泉塘 在縣南二里。四時不涸,與企石潭通。每旱,驚龍輒風數日,世人謂「下有龍。」

義井 在縣西大街。《石刻》云:「至治辛酉八月朔日建。」 又云:「至治辛酉九月重修。」 又云:「至正壬午八月甲子修。」 其水性重,刻漏用此為準,當通衢,暑月往來,便於汲飲,故曰「義。」

長茅洞 在縣南,其中規畫措置,饒有奇趣,廣可容數十人。

建安寨 ,在縣北二十里。高三百丈,周圍十里。元人避兵於此。

落星湖 在縣東三十里徐坊西隅。山下有湖,闊半里許,深不可測,世傳星隕成湖。御史周簋有詩:「淡煙疏雨芻堪牧,晚日晴霞笛自吹。更有《落梅三弄》調,孤高從此識桓伊。」

御書閣 ,宋歐陽修《記略》曰:「醴陵縣東三十里,有宮曰登真,其前有山,世傳王喬煉藥於此。唐開元間,神仙道家之說興,天子為書六大字,賜而揭焉。太宗時,詔求名山異跡,而尢好書法,聞登真有開元所賜字,甚奇,取至京師閱焉,已而還之,又賜御書飛白字,使藏之。後登真火,獨飛白書存。」 康定元年,道士彭知一探其私笈,市以工材,復宮之舊,建樓若干,以藏賜書。予故人處士任君為予言其事,來乞文以記,凡十餘請而不懈。予所領職方,悉掌天下圖書,考圖驗之,醴陵老佛之居凡八十餘所,謂「登真」 者,其說皆然,乃為之《記》云。

魁星樓 在儒學後。宋為「梯雲閣。」 後因丁仁、楊大異聯擢上第,改今名。

風洞 在治西北七里丁仙山頂。其洞深不可測,人以物投之,輒大風不可止,傳有風龍在內西山。《五老 》在治西二里,有五仙圍棋山上,樵子見之,仙化為石焉。

釣魚池 在治後街橫中。有一池,歷傳名曰「釣魚處」 ,久廢。

角鯉池 在治東。宋天型中,丁少連養母網魚,得大鯉,會膳之。庖人驚報魚頭生角,魚已濱死。少連祝曰:「若變化當再活。」 試以水圉圉如初,遂放於江。盧載為作《送角鯉文》,因以名池。池跡見存於城隍廟之左。父老傳云:鯉之初放也,泝流而上,至失鯉浦,不見顯跡於金魚石。

聖池瑞淥        ,狀元芳洲。「金魚煙雨      ,白鶴晴嵐。」

東臺集鳳      ,南屏扶龜。

《劍石含霜 》許旌陽試劍于此。

醴泉浸月 ,縣北有陵,陵上有井,時湧泉如醴,味極甘冽,愈疾溉田,功用滂薄,因以名縣。《益陽縣》

益陽故城 ,一在今儒學後,吳魯肅建也。相傳登之望見長沙城邑人馬,宛然相去三百餘里,悉可審辨,出《水經注》。一在滄水鋪,宋建炎間,曾移治于此者一載。

裴公亭 在白鹿山頂。唐裴休讀書處。

張公亭 在縣前江濱。宋張詠令益時,江水泛溢,漂沒民居。詠禱于神,命人杖水,應時而退。益人德之,建茲亭以祀公。

風松亭 ,去縣西北十里。

《閱江亭 》在碧渡口。

綿邈樓 明侍郎郭都賢建。

鳳凰廟 在治南六十里弄溪之濱。世傳屈原作《天問》處,廟祀原與夫人,洎其子,俗呼為鳳凰神。

諸葛井 在縣治東興賢街。世傳孔明所鑿。關瀨 在治西北五里關壽亭屯兵之地。飛湍洶洶,有噴激之聲。

「魯肅臺 」 在長泰門內,今馬王廟即其遺址。「夜月臺 」 在治南一里。吳甘寧屯兵之所。月夜如有慘狀,故名。

陸家山 在夜月臺西。吳陸遜屯兵於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