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8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四

  衡州府城池考

  衡州府關梁考

  衡州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四卷

衡州府部彙考四

衡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衡陽縣附郭。

衡州府城 「衡州府故無城,周顯德間,始立木柵。宋咸平暨紹興兩興版築,工未訖洎。開慶己未,元兵自南來,城破,躙為墟。景定中,知州事趙興說始城之。明洪武初,指揮龐虎大為完繕。成化間,知府何珣增飭雉堞,巋然相望。高二丈五尺,圍一千二百七十丈八尺,合七里三十步。甃以石,蔭以串屋」 ,串屋後廢。南依雁峰,北枕石鼓,瀟湘縈其左,烝水挹其右,凡七門:東曰「賓日」 ,即柴埠門;曰「閱江」 ,即鐵爐門;南曰「迴雁」 ,即南門;西曰「安西」 ,即大西門;曰「望潮」 ,即小西門;北曰「瞻岳」 ,即北門;東北曰瀟湘門,各建層樓於上。其埤堄間參錯,置小屋,土名「冷店。」 崇禎丁丑,臨、藍寇起,薄城下,巡道李嵩率兵戰郤之。越明年,桂藩議增築。辛巳乃大興役。上高疊五尺,外傅厚五尺。暨癸未秋,城西猶未竣役,俄為張獻忠所陷,官吏悉先棄去。時內外皆縱火,光燭百里,四望為墟。甲申正月,舉人鄒統魯從兩廣巡撫沈猶龍領粵師來復,諸生趙之鶴等興義旅應焉。城既復,分巡道王鼎鎮命指揮王克猷仍周葺城西雉垣,次第完構。延及丁亥,城樓復燬。

皇清偏沅撫軍袁廓宇及知府李光座、通判呂之繹。

更建各門城樓,稱壯麗焉。其「賓日」 、「安西」 兩門,俱久窒。康熙己酉,郡守張奇勛以城西風氣鬱塞,民瘼攸係,命仍闢安西門,居民便之。池濠舊自南而西至北門,袤八百二十六丈,深四尺,闊一十三丈,凡四段,周迴於西南,匯流於東北。迤東一帶,則以湘水環繞為塹。萬曆二十一年五月,郡人以灰土填積濠水,壅閼南「門橋東一段,幾失舊址,因請開濬,以固根本。」 知府陸志孝深然之,力請於分巡道張邦翰、守道廖恆吉。既得請,乃合同僚檄衡陽知縣王宗本、衡州衛掌印指揮姚應禎督工,本府經歷吳德潤、縣丞朱鳴世、千戶高尚志、史官劉淑亮等循其故址開濬之,增設弔橋於南門之東,導濠水直會湘流。當時遂不復患壅遏。自萬曆中濬濠後,距今垂八十載。民間垣墉僵廢,捐礫擲堶,與歲俱積,邈不知所謂南濠者。城南弔橋,悉列廛肆,而南濠遺址,平彝者為培塿,墳起者為嶒崚。沿及西濠,淺而易盈。每春霖暴集,水無所歸,浸淫濡漬,宜西城之以傾圮告也。風雨疾作,憑陵是虞,何敢謂「清寧四訖,非所當慮耶?」

外州縣

衡山縣城 。縣故無城。明正德十二年,桂東盜起,知縣鄒岡始築土垣。嘉靖元年,大水,城圮。二年,知縣彭簪甃以石,高二丈四尺,圍四百九十六丈。上有串屋,闢為六門,門各有敵樓。城南門曰「迎恩」 ,東南曰「觀湘」 ,曰「通津」 ,曰「便民」 ,北曰「朝天」 ,西北曰「望岳。」

按《縣志》:「衡自唐神龍三年後,始改治白茅鎮。舊本無城,明正統十年,知縣龔俛立六門,上置譙樓。成化八年,知縣劉熙重修。」

耒陽縣城 邑城自元有之,經兵燹傾圮。明正德六年,猺賊劫縣,殺數百人。知縣王睿上議,始建土城,內外甎石包砌,高一丈七尺,圍五百五十丈,厚一丈二尺。門五座,東曰「環秀」 ,南曰「振武」 ,西曰「迎恩」 ,北曰「興文」 ,中曰「通津。」 衡州府知府計宗道書扁額。嘉靖二年,知縣黃鰲復建串樓垛牆。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曾惟慤因串樓編屬各里甲,修葺煩費不已,盡撤去之。鄉紳周訓謂:「串樓既撤,必以甎石捫蓋,庶可經久。議沮未行。今迤南一帶,路若羊腸,岌岌逼城下,萬一春流泛漲,激激橫衝,恐有傾圮之患。預防之計,當急議之。」

常寧縣城 邑,舊無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峒寇奉《虎晚》等竊發,奏調衡州衛中所官軍鎮𠞰。本所副千戶胡綱改用石甃。」 成化二十三年,千戶方政重修。萬曆元年,知縣陶敬圖更加築治,內外俱用青石,上用石覆,為永久計。萬曆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