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8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春,水泛漲,西北一帶崩陷,知縣劉自省完復之。崇禎十一年,礦賊攻劫,樓櫓煨燼。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張芳議修復未就。康熙七年

知縣張問明,見城垣埤堄,傾圮過半,譙櫓無存,漸次修理。「舊城高一丈五尺,圍六百七十四丈,厚一丈二尺。城東門曰青陽,南曰臨桂,西曰西江,北曰望湘。」

安仁縣城 。安仁舊為鎮場,未有城郭。明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吳興始築土城,後圮。正德五年,知縣丘鑰復築。十二年,猺寇攻掠,知縣韓宗堯請於臺使,始拓其地而城焉,甃以石。至萬曆二年,知縣袁達繼之,迺畢工。城高一丈九尺,圍四百五十五丈六尺。闢五門:東曰「仰高」 ,南曰《來薰》,曰《啟秀》,西曰「觀瀾」 ,北曰「迎恩。」

按《縣志》:宋咸平五年,遷縣治於今地,未有城池,短垣土埤,居民寥落。

酃縣城 邑舊無城。明正德六年辛未,流寇為害,知縣陳釧始議版築。十二年,通判李文明、指揮彭寶、知縣陶璐舉工未竣。嘉靖二年,知縣易宗周繼之,迺訖工。城高一丈五尺,圍四百八十丈,上覆以瓦屋,四百八十門。遭亂頹塌,今無復存。舊有四門:東曰「弘文」 ,西曰「安濟」 ,南曰「迎恩」 ,北曰「鎮武。」

桂陽州城 。州在古為監城,圍二里,拓於宋乾德四年。明洪武二年,仍舊基修築之。天順末,毀於寇。成化四年,都指揮使翟璥重甃以石。東南高二丈一尺,厚一丈三尺;西北高二丈,厚一丈,圍五百二十八丈,為垛一千三百,門有四。萬曆四年,知州蔣學成扁其東曰「朝陽」 ,南曰「迎薰」 ,西曰「聚寶」 ,北曰「拱極。」 後以東門不利學宮,別開小東門而閉。其舊城上舊覆以屋,崇禎十年,守備吳大鼎以不便擊刺,撤去之。十一年,知州陳佳士因前任知州徐光大建東角樓,復建西、南二角樓以配之。次年,本府同知張恂署縣務,題北樓曰:「漢初名郡。」 前後修築不一。

皇清順治五年,南城壞,知州李亨修復之。康熙七年

南城再崩,知州吳宗杞完治如舊。城下有濠,向有八池,召軍民承佃,遞納魚稅。崇禎十年,濬為「長池。」 康熙間,復浚西北長池為「方池。」

嘉禾縣城 :縣設自崇禎十二年,畫民田為城基,周遭計四里三分。建築伊始,城高者不逾數尺,庳者基址猶未立也。繼因兵火,其工遂輟。譙樓、雉堞,俱無一備。康熙八年,知縣湯學尹始建東門城樓一座。其餘營建,尚俟後舉焉。

臨武縣城 邑之有城,昉於明。天順七年,副使沈慶請於朝,壘土為之。成化元年,僉事裴斐復議增築。九年,知縣桂寧用石以培裏城。正德六年,知縣莫潛盡用甎石甃之。嘉靖四十一年,知縣費懋文復加完繕。崇禎三年,知縣徐開禧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吳從謙、參將韓國明再為補。

修撤去舊日城堞,覆瓦為陽城。康熙六年,中軍守備薛應時增砲臺十座。城高二丈,厚一丈二尺有奇,週五百八十二丈,為堞千二百八十。門有四:東曰「迎暉」 ,南曰「來薰」 ,西曰「鎮遠」 ,北曰「拱極」 ,各建敵樓。城西南濱臨溪,通一小門以便汲。自東以北,迤西鑿河池,廣二丈,深八尺;自南迤西,因武溪為池,城下築石岸以為水防。

藍山縣城 。縣舊治在南平鄉,名「古域」 ,後徙鳳感鄉,曰「古城。」 宋遷今治。舊無城,明天順八年,山猺寇境,知縣蕭祓議建土城,高一丈三尺,厚八尺,週五百二十丈,城堞六百四十,為樓六百四十間,土門四座。正德四年,苗賊來攻,知縣任山易土以石,工未竣,以事去官。主簿李明與茶陵衛指揮袁昊董治之。至正德十年,知縣劉文華用石包砌,覆之以甎,列雉五百有奇。東南臨江,不池而深。西北有塹,不郭而險。及隆慶元年,知縣吳國器以北門當縣治學宮後,直枕路徑,形家皆言不便。東、南二門,舜水衝擊,各增築月城并城樓各一座。天啟元年,知縣伍承慰以舊日城堞串樓瓦椽不堪堅久,捐金修之,漸易串樓為平。城門有四:東曰「熙陽」 ,南曰「南薰」 ,西曰「永安」 ,北曰「拱辰」 ,亦曰「迎恩」 ,皆知縣劉子榮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