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8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荊州。領縣十一臨武南平,郴便,耒陽,陽山,桂陽曲江,浛洭,湞陽,英山。武帝元鼎四年,以浛洭、湞陽、曲江三縣屬桂陽。三縣粵之故地武帝平之內屬桂陽所以撤粵之門戶也東漢建武十一年,桂陽徙治耒陽,仍屬荊州。順帝永和二年,桂陽置漢寧縣,廢陽山三國吳蜀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桂陽以東屬吳。孫皓分桂陽南部為始興郡。「晉武太康元年,杜預攻江陵,得桂陽,置為郡。」領縣六:臨武南平郴耒陽晉寧便惠帝永熙元年,分桂陽、武昌、安成三郡為江州。懷帝永嘉二年,分桂陽等九郡置湘州。穆帝升平二年,以義陽流民在南部者立義陽郡,以江州五郡俱屬桂陽。宋文帝元嘉七年,復為桂陽郡。領縣六:臨武南平耒陽晉寧汝城郴齊高帝建元二年。晉寧領縣五。梁武帝太清三年,臺城陷,蘭裕誘始興等郡,攻陷桂陽,復攻衡州。歐陽頠及陳霸先援之,遂擒之,改為監,尋罷。陳武帝永定三年,析桂陽郡地置盧陽郡,廢晉寧、汝城二縣。隋文開皇九年平陳,并盧陽地,仍為桂陽郡。大業元年,桂陽。領縣三:臨武郴盧陽十二年,廢桂陽,改東衡州為郴州,領縣如舊。唐武德五年,改桂陽為郴州,領縣六。臨武平陽義章盧陽晉寧郴武德七年,復為桂陽郡,廢平陽、義章二縣。貞觀元年,以桂陽屬江南西道。景雲三年,以桂陽隸潭州都督,尋罷。開元二十二年,以桂陽分隸江西採訪使。天寶初,復為桂陽郡。肅宗乾元元年,改桂陽為郴州,領縣八:臨武平陽義昌郴資興高亭義章藍山治平陽。宋太祖乾德三年,攻南漢郴州,克之。即桂陽高宗建炎二年,改桂陽郡為監。紹興二十二年,改監為桂陽軍。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阿里海牙遣使徇桂陽等郡。次年,置桂陽安撫司。又明年,改為桂陽路,屬湖南宣慰司。領縣三:臨武藍山平陽明洪武元年,改路為桂陽府,附平陽縣。九年,革府,陞平陽縣為桂陽州,隸衡州府,領縣二。崇禎十二年,裁桂陽六里、臨武八里,置嘉禾縣,凡領縣三。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一里,領縣三。

嘉禾縣

舊為桂陽州禾倉堡地。明崇禎十二年,衡州府同知張恂攝桂陽、臨武印務。因流寇初平,《慮堡》州治遠,法難遙制,申請院司會疏入告,請建立縣治以鎮撫之。既奉題准,由是割臨武六都八里,割桂陽州五都六里,共十四里,立嘉禾縣,隸衡州府桂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四里。

臨武縣

漢屬桂陽郡。東漢因之,隸荊州剌史部。三國峕,桂陽屬吳,臨武亦屬焉。晉及宋、齊因之,屬湘州鎮。隋平陳,以桂陽為郴州。煬帝初,復置桂陽郡,領臨武。唐高祖峕,復為郴臨武仍屬郴武。后如意元年,改臨武為隆武,俄復舊。石晉改郴為敦州,廢臨武省入桂陽監。宋因之。高宗十年,復臨武縣。元屬桂陽路。明洪武八年,「仍領於桂陽州,隸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五分。

藍山縣

在漢為南平。今南平鄉是。晉武太康間,杜預取桂陽,南平附焉。宋元嘉中,隸桂陽郡。隋大業間,省入臨武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屬郴州。天寶元年,改南平為藍山,遷治古城。今鳳感鄉有古城舊址以山形四峕,蒼碧如藍,故名。宋景德三年,自郴來隸桂陽軍。宋末,遷治於今所,因有「三遷」,故號「三藍。」元屬桂陽路。至正十一年,陳友諒據武昌,朝貢阻塞,邑人立陳虎都為長,眾皆附之。明洪武元年,大將楊璟南征,虎都款附,仍以藍山隸衡州府桂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衡州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衡州府疆域圖

衡州府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