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及時造醋醬

七夕乞巧之會,衡俗不甚重,但以此後數夜天河隱現,定來歲米價歸早米貴歸遲米賤云。中元浮屠氏設盂蘭會,放焰口,點水燈,以薦亡者。此月初十,俗云:「故鬼歸來,家設醴餚拜薦」 ,至十五夜止。是夜布灰於地,以驗家神之去留焉。

中秋,是日以月餅雜物相饋送。至夜,各家治具,露坐看月。若是夜雨,則云來歲無元宵。諺曰:「雲揜中秋月,雨打上元燈。」 又云:是夜月明,則明年湖中魚少,以魚皆趁月光溯流而上也。九日是日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俗以是日晴雨驗一冬之晴雨。

十月初一至初十日,俗言「此旬墓門開,子孫各上祖塋,掃除宿草,設酒食奠之,霜露之感也。」 冬至衡俗不重,惟士大夫家有相拜賀者。俗以是月朔一、二、十一二、廿一、二數日。占來年米價。風雨則貴,晴明則賤,然亦有驗者。

臘八是日,浮屠氏雜棗果諸物煮粥,曰臘粥。小除是日拂除梁塵,夜祀竈,用果粢糖餅薦之,曰謝竈。次晨,設香燭於庭,肅拜云:「玉皇下界,察人間善惡也。」

除夕,是日闔家老幼飲食曰喫年飯。親友相過,謂之辭年。民間換桃符貼門神壁間,悉以紅紙書春聯門額,貼「宜春福祿壽」 ,「迎祥迪吉」 等字。是夜祀竈,謂竈神從天上歸也。多設火炬以照祟,集家人歡飲,曰團年。間有達旦者,謂之守歲。《臨武縣》。

《舊志》:邑介楚、粵之交,民質而士樸,多務耕讀,鮮事商賈。遠鄉阻於聲教,亦有椎結之風。尚浮屠,好巫覡。災祥禍福,舉聽於神;喪祭常儀,呼巫揚梵。今俗尚靡漸不古云。

藍山縣

《舊志》:「土沃,民間俗多剛健,人習刀筆,喜訟好嚚。然其俗樸野,飲食衣服甚有古風。」

《新志》「業尚農桑,俗少睹博,闤闠聞絃誦之聲,閭閻無倡優之習。」

衡州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本府。衡陽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

社稷壇 在縣南

郡厲壇 在縣北

蒸湘岣嶁祠壇 舊在城西。淳熙十四年,知州劉清之置,以為水旱祈禱之所,今廢。

城隍廟 在府學東

舜廟 在縣西仙上峰。宋郡守劉清之命主簿程洵重建,廟今廢。

申包胥廟 :在城南打線坪正街。俗稱為「包胥大王」 ,至今祀之。

「伏波將軍廟 」 在蒸湘西岸。

藥王廟 在府治南門內關王廟左。知府劉進禮、醫官許榮魁、張文謨、王之玉等斂貲重建。「三閭大夫祠 」 在城西,今廢。

諸葛武侯祠 :在臨蒸驛左。昭烈牧荊州時,武侯駐臨蒸,調賦以供軍實,故廟食於此。後移祀於石鼓書院。其舊祠前基址五間,每年納稅二兩五錢,供書院用。

漢壽亭侯祠 凡二祠,今皆名關帝廟。帝王之號,非公所樂居。《志》《漢壽亭公志》也,故仍以名祠。一祠在縣治東,係古建;一祠在城隍廟左,係萬曆中巡道魏公養蒙建。崇禎末祠燬,兵巡王鼎鎮及中軍陳天柱更營之。

杜公祠 在城南華光寺傍。宋郡守劉清之登華光山,東眺耒陽,慨然思杜甫,因立祠祀之,以黃庭堅配焉。又即地立亭,額曰「思杜。」 見《亭類》。今祠亭俱廢。

趙忠定公祠 在城東岸開福寺。公諱汝愚,為韓𠈁胄所忌,謫永州,道經衡州,守臣錢鍪陰,中之,暴卒,殯於此,後立祠焉。明時,復移祠布政分司前,今祠廢。

李忠節公祠 在城隍廟左。公諱芾,字叔章,號肯齋,衡人,以樞密院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宋德祐乙亥冬,潭州城破,公登「熊湘閣」 ,聚妻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