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執紖者皆患耳疾,民以為神。又云:「上有盧循母檀氏墓。」 又北二里曰烏龍山,其山多黑石。又北十里曰虎石山。

大橋山 在府城西北十八里,一名「大橋坑」 ,象水出焉,石磴激流,聲聞二百步。又西北三里曰雞籠山,其山圓聳。

萬松山 在府城南二里。其山多松。上有「乾明庵」 ,宋蘇軾扁其額今廢。

石壁山 在府城南十七里。峭然屹立。《水滸》按《縣志》:在沙灣司,一名神頭岡。奇石嶙峋,連綿數里,石齒齦立,橫枕江流。上有文筆石、關帝巖懸崖上有仙跡石,下有飛來石,立於石峰之上。潯州守李翱築釣魚臺於此,歸隱焉。里人區穎叔題詩曰:「石上漁歌字已蕪,千年血指事堪圖。雲深夢鶴人何處,獨對巖花憶大夫。」 又名夢鶴巖。抱旗山 在府城南八十里,以形勝名。山下江水環遶,人不可登,上有古烽堠。方信孺詩:「面勢翩翩天外山,彩旗常在碧雲間。太平官府無公事,大纛高牙相對閒。」 又東南二十里曰長洲山,其勢逶迤,遠接沙渚,民多居其上。又東南四里曰花山,是多異花草。又東南六里曰五馬山,俱在茭塘都逕口堡。

堯山 一名凌山,在府城東北十五里海中,嶢然而高,故名。《荊州記》云:「堯山,赭巖疊起,冠以青林。」 《郡國志》云:「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見之。」 一名堯子峰。

真武山 一名真武踏龜山。《縣志》:「在佛跡嶺東北。唐開元中,羽士林福存建真武堂,禱雨屢應。」 又東北四十二里,曰巨石山,曰羅屋山。相傳舊有羅氏墓,其上有巨石,周十餘丈,石下有巖,可坐三五十人。

昭陵山 ,在城東北十里,相傳謂「南漢塚」 ,故名。其南有石人馬各一。

雷峰山 按《縣志》:在茭塘,屹立平田中,秀麗高聳。相傳昔時在大海中,山前有觀音廟,有賈胡巨舶阻風於此,祈神,得無恙。後數年,賈胡復至,為修廟召僧,更名隆興寺。僧稱開山主為馬羅連,即賈胡姓名也。

皇清順治間,寺僧今湛迎天然禪師說法於此,廣建。

樓殿,鑄大佛,高丈餘,更名海雲寺,遂成叢林,稱《粵東名剎》云。

唐山 按《縣志》:「在沙灣有三光巖、日月星巖,字皆磨崖鐫勒。唐不語兄弟五人煉丹此山,仙去,至今井竈俱在。遺薪化為蚱蜢,形扁如腐草,動之即飛取藏書帙中,數歲猶生。」

礪山 按《縣志》:「在茭塘石子頭,高聳二百餘丈,廣袤十餘里,四周皆海,屹峙中流,下即獅子洋。東有石壁峻削,狀如獅子,獅腹中空,可坐六七人,飛泉百丈,為虎門捍山一巖名錦廊,石如迴廊,可百餘步,遊客列坐,飛瀑濺人衣袂。形家言以山為巨海捍門。」 明萬曆間,有姦豪掘山採石,官屢禁之。四十四年,邑孝廉李惟鳳、劉如性、黎兆鏊等倡議建浮屠其上山在琵琶洲之下、虎門之上。康熙三年,徙海民於內地,畫山屬禁界,外設立磚城營房墩臺於其上。

海心岡 按《縣志》:「在蓼涌圓岡海中屹立,高十餘丈,廣里許,草木翳茂。離十餘丈,復一小岡,亦海中相對,為南亭、北亭,劉王古塚在焉,又名日月山。」

帽峰山 按《縣志》:在慕德里,路險境僻,人蹟罕至。梅田諸村遶居其外,萬木叢翳,上有帽峰庵,地接增城、從化,糾繆盤錯,每為盜藪焉。

大夫山 按《縣志》:在屏山前,高削千仞,上有仙姑石。最高處曰文筆峰,俗呼為大烏岡,音之譌也。與抱旗山相連。

煙管岡 按《縣志》:在茭塘新廳鄉,高百餘丈,又名冠山。元末義兵,元帥屈仲舒起兵保障邑里,築煙臺其上,因名。子孫多居其下。

浮練山 按《縣志》:「與石礪相望,中隔平田,其峰巒高峻雄拔,頗不如石礪,而巖壑幽奇過之。」 並峙獅子洋中,下瞰重溟,東望暘谷,空濛萬里。山足多石,勢若萬馬奔泉,土人呼為化魚石。一巖舊名大屋巖,穹窿如室,端嚴寬敞,有瓊宮王宇之觀,因改為玉宇巖。巖右數十武為善廣巖,稍小於玉宇,亦爽皚精潔。相傳有仙人名善廣居此。其左山勢縈迴,平沙極望,瑩潔如雪。西行里許,復一小巖,名「菂房。」 古木蔽虧,蘿薜掩映,極幽僻之致。其餘小巖數十,風濤激薄,水石吞吐,皆成奇觀,莫可名狀。

羅山 按《縣志》:在龍灣之左。相傳唐時有羅真人修鍊於此,仙去,因得名。真人一云羅公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