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白管溪 :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平川中湧出,有聲如沸。

月溪 在亂石山下

銅鼎溪 :按縣志:在博山下。《南越志》:「天清水澄,見其鼎現。唐刺史劉道錫過此,遣人繫其耳而牽之。耳脫而鼎潛入,繫鼎之人耳盡痛。民神之,遂不復取。」

東溪 在府城東北十五里。其上多刺桐,注於金液池。一名「金鐘塘」 ,分為上塘、下塘。

藥洲 在府城內番禺西。長百餘丈,水綠淨如染,南漢始鑿,相傳為南漢方士煉丹之地,以藥投之,水遂變色,故名藥洲。上有九曜石。石,太湖舊產也。劉龑時,有富民負罪願運此以自贖,故一名「石洲。」 宋初為西園,後又更為西湖,歲久湮塞。嘉定元年,經略使陳峴疏鑿之,更名西湖。西岸有堂曰「濯麟」 ,有亭曰「筠川」 ,又建二小亭,曰「梅源」 ,曰「野亭。」 又臨流建亭曰「濯暉。」 轉運使趙汝鐩改為仙湖。洲後有奉真觀,洲南有千秋寺,元季俱毀。今故址為按察司。明宣德三年,洲西建濂溪書院,以祀宋廣州提刑周敦頤。正德初,提學副使林廷玉復建愛蓮亭於其上。今濂溪祠遷於粵秀山下,舊址併入提學道崇正書院。洲之西不半里,曰「白蓮池」 ,其水匯,今已漸湮。又折而南一里,曰「文溪」 ,李昴英所居,今湮。

琵琶洲 在府城東三十里海中,上有三阜,東路之舟泊焉。又東十里海中,曰浮練洲,多白沙。城南四十里沙灣海中,曰澳洲,四時多鬱蒸之氣,其旁多螺蚌。

越溪 按《縣志》「在菊湖之右。會東溪至北山下為甘溪,去邑城東北五里。吳刺史陸引以海水味鹹,導以給民。唐節度使盧鈞,後加疏鑿,以濟舟楫,更飾廣廈,為踏青遊覽之所,傍水皆種木棉刺桐。南漢廣之為甘泉苑,苑中有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即今之韸韸水也。」

甘溪 按《縣志》,「在越溪之上。漢刺史羅弘浚,常有人詣蒲澗得九節蒲,忽大雨,水漂去。其後得之靈洲水上,始知其相通云。」

沉珠浦 在府城南三里。江中有石,號海珠出水高丈餘,闊二畝,上有慈度寺、李昴英祠。舊《志》:昔有賈胡有明月珠躍入水中,購善沒者下求之,見蛟龍盤護,遂駭而出,即其地也。其說不經。沉香浦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石門之南。晉刺史吳隱之沉香於此。相傳隱之素持清操,妻劉氏獨齎沉香,隱之見而投之於浦,後人因名。舊有《沉香亭》,今廢。

荔枝灣 在府城西七里。古《圖經》云:「廣袤三十餘里。」 南漢創昌華苑於其上,今皆民居,池圃聯屬,莫詳其處。

柳波涌 在府城西十五里沙角尾。又西南二十四里曰奇堪涌。

大通港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其東有平陸,松林竹浦,人跡罕至,流水入於海。舊有大通寺,違岸禪師化身在焉。雨暘禱之輒應。後化身為城中士民祈雨,請去。大通寺僧請回不能舉,遂留光孝寺,而寺亦毀。今邑人蕭子奇倡捐重建,迎化身復祀其中。

拾翠洲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古有津亭,今華節亭與古津亭相近,但洲跡已蕪,不可考。陸龜蒙詩云:「侯吏多來拾翠洲」 ,是也。

半塘 在府城西三里。又轉而南二里曰滎護塘,一名「腰帶水。」

天生塘 :在府城北二十二里。春濫冬涸,歲旱,禱之有應。

龍湫潭 在天生塘東。石壁數仞,飛瀑懸瀉成潭。

東坡井 在府城內元妙觀西廡。宋蘇軾所鑿。鑿時得石肖龜,一名龜泉。方大琮銘:「眾妙堂東有泉經品嘗眉山仙名去堂井不遷。宋淳祐五年,方大琮來莆田,去者還人耶?天得古欄和名鐫,澤物遠與坡傳。」 李昴英《續銘》:《考經》云:「坡記成名非古堂遂輕兩翁像久晦冥偉方公舊觀仍取彼欄護此泓新作蓋環以銘遺」 千年。飲清泠。續銘誰?李昴英。

羅漢井 ,在府城內光孝寺西廊,此井即古乾明井也。古《圖經》云:「寺有訶子,取此水和甘草泉乳白而甘,又謂之訶子泉。」

星泉 在府城西六里,古金肅門外繡衣坊,始鑿見星於井。

月井 在府城內西南,古月華樓下,今鹽倉街舊月泉菴址。月出則照映井底,光瀅澄澈。日井 與月井相望,在舊清紫坊千佛寺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