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錦里海 在縣西二十里。又西曰「龍蟠海」 ,又西一里曰立竹灘。

洪濛海 在縣西八十里。又西十里曰天湖海,是為龍山。又西北八十里曰河彭海,曰鼎峙潭。庚流海 ,在縣北四十里,其水向庚而流,故名。又北一里曰沙海疊石海 在縣北四十二里。源於桂林,接新會,入於南海。嚴白英詩:「桂海元從疊石通,分明一派接長空。鰲頭路出邊江次,燕尾斜分別浦東。春水深添百穀雨,晚潮長送幾帆風。滄浪擬買扁舟去,好作羊裘釣雪翁。」

福海 :東接馬寧,西接福岸。《新志》:「福海之水,恆有波濤聲,舟楫未始有覆溺者,故名。」

石頭海 :源於縣之北;過甘竹西通香山,注於海。又西北四十里曰登洲海。

洲頭海 :在城北八十里。前有潭曰「龍灣」 ,是多怪魚,北流入於清遠。

赤花海 在城北八十五里。一曰勒竹江,源於粵江,入於鬱水。白蛇水 ,在縣北九十里。又其北曰橫海,曰郡馬海。

文溪 :在城北四十二里。自羅江左旋而東,合石峰縈紆。宋人設義墩於岸之上,是曰「鷺洲。」 昌溪 :在城西八十二里。源於香山注於海。在昌教堡。

龍㴦 源於龍頭山,通於東西海。錦衣涌 ,在城南一里,明成化初,學士錢溥所鑿。又城西北五里曰學士涌,亦溥疏之。又縣西北八十三里曰橫涌,其中多鯊鯉。

煉丹井 在城內南不半里,相傳有仙蹟焉。甘泉井 ,在城南三里古樓堡,其水甘。

龍池井 ,在城南一十里容奇堡。水清洌,相傳以為龍穴。

回蘇井 在縣西北八十里水藤堡。冬溫夏涼,飲之巳病。

周鑑井 在縣南四里小灣堡東溪村。源於小灣之山,其水長流。

石井 在縣西北八十一里龍江堡尖峰嶺下。泉清甘,亢旱不竭。

漱玉泉 在縣西八十里龍山堡,其水甚洌。《東莞縣》

道家山 在縣城內西一里。其上有鳳凰臺,相傳「有鳳凰集於此」 ,臺後廢。明洪武間,築南海衛城,西南浚為壕塹,東北置巡鋪。

缽盂山 在城內南二里。下有井,其泉清洌。石鼓山 ,在縣城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南越志》云:「邑有亂,則鼓自鳴。」 昔盧循來寇時,隱然有聲。

黃嶺山 在縣城南三十五里。峰巒奇秀,形如展旗,俗呼為黃旗嶺,即縣之朝山也。《唐書十道地理志》以為嶺南第一名山。其上多松桐,多黃色之草。其下簾泉之水出焉。夏侯恭詩:「黃嶺高朝擁,三峰玉削成。也知清淑氣,毓秀在群英。」 武山 在縣城南五十里。突起海中,有武勇狀,故名。潮汐消長,高低可辨。宋余靖嘗候潮於此。按《縣志》,「南當大洋,為望船所。」 舊有武山寨,今置白沙

杯渡山 一名屯門山,在縣城南一百九十里。相傳昔有禪師以杯渡海,故名。南漢時封為瑞應山。上有瑞應巖,有滴水巖,前有虎跑井,下濱於海。有二石柱,相去四十步,高五丈餘。《郡志》云:「昔為鯨魚入海所觸。其木多橿杞,其草多莎菉,縣民多往取材焉。」 韓愈詩云:「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髮。兩岸雖云牢,木石互飛發。屯門雖云高,亦應波浪沒。」 蔣之奇詩序云:「《廣州圖經》:杯渡之山,在東莞屯門界三百八十里。相傳昔杯渡禪師來居屯門山,因以為名。」 余曾讀《高僧傳》,宋元嘉年中,杯渡嘗來赴齋,詣家,便辭去,云「貧道去交廣之間。」 余是以知杯渡之至此,不誣矣。舊有軍寨,在山北之麓,今捕盜廨之東南。漢大寶十二「年己巳歲二月十八日封為瑞應山,勒碑在焉。」 榜文刻:「漢乾和十二年歲次甲寅,關翊衛副指揮同知屯門鎮檢點防遏右靖海都巡檢陳延命工鐫杯渡禪師之軀,送杯渡山供養。」 杯渡事詳見《高僧傳》。然其詞猥雜,余已刪定著於篇。劉漢大寶己巳勒碑至今元祐己巳,蓋一百二十一年矣。事之顯晦,自有時哉!余昔讀李白《南陵隱靜詩》:「巖種郎公橘,門深杯渡松。」 意以為杯渡之跡,只見江淮之間,殊未知又嘗現於交廣云。

靈渡山 與杯渡山相望,其上多藤,其下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