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紫羅山 在縣城南七十里,其峰孤秀,多松蘿。蓆帽山 按《縣志》「在縣南」

西華山 按《縣志》即那西山,在縣西

龍頭山 按《縣志》,在黃沙坑之右、北坑之前。潯洋山 按《縣志》,在縣東北。峰巒高聳,俯瞰潯江。左一峰上有石室,室內有二石,如麻籃水盤,下有石壁數丈,橫闊丈餘,瀑布沿壁而下,光濺如珠,名曰「石澗珠簾。」

斗山 按《縣志》:「孤峰獨峙,員潔如斗,接脈而居者,名曰斗峒。」

岡背山 按《縣志》:「下枕江流,上有神石,土人祈禱多應。」

松子嶺 按《縣志》,「在塘村之右,有宋尚書李喬木夫人伍氏墓。」

寺山 按《縣志》,「即寶國寺後山。」 山有大石,石有仙人趾跡,下有泉池。

銅鑼石山 按《縣志》:「廣海中有石如銅鑼,風濤撼之,聲聞十里。」

大隆山 :按《縣志》:「在海矬之間,與甘蔗山連接。峰巒疊聳,徑路深阻,有猺人住其中。」

流波石 按《縣志》:「屹然砥柱,中流而水浸不沒,蓋奇石也。」

紫霞海 :在縣城西七里紫霞山下。其中多魚鱉。按《縣志》,「岸有接官亭,久廢。」

那平海 ,在縣西十七里,又西二十五里曰法竹海。

潯陽海 :在縣城北四十里。

斗峒㴦 按《縣志》:綠圍諸鄉,愬夾而居,襟帶瀠洄,能資灌溉。《陳白沙集》有《綠圍伍氏族譜序》:九曲涌 ,在縣北四十二里。

半塘海 :在縣城南四十二里。其中多蟹鱟,多張魚。按《縣志》:發源馮村,流會廣海,水大而深,險易緩急,以風而變。

亞州海 ,在縣南四十五里。又南四十里曰矬峒海,有渡。又南八十五里曰大牌海,其中多寧蝦,多赤魚,多曹白魚。

銅鼓海 :在縣城南一百里。其中多龜魚,多苗蝦水草,多紫菜、鹿角菜。

寨門海 :在縣城西南二百里。產魚鹽。按《縣志》:「大而深。」

網洲海 :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為番舶往來之衝。

雷公潭 在縣南一里。按《縣志》,「昔有龍興於此,迅雷風烈,忽作,因名。」

南門河 按《縣志》在縣南教場之前。

湯湖 在縣南

白廟河 在縣西北

三合水 按《縣志》:「在縣西南。成化初,邑治未分,縣丞陶魯以新會至廣海,由厓門出大海洋,有風濤之險,且多海寇,舟憚往來,建議由法竹上流三合水因其故流小水開鑿,由魚塘至黃塘二十餘里,通甘村水,然水勢高下,莫能注接,竟不成功。」 今遺趾尚存。

泥涌河 按《縣志》在縣南,改鹿爪渡頭於此。石坂潭 祈雨多應。荔枝塘 中有罾門。

龍頭河 按《縣志》,接流法竹出而與長沙河會。望峒河 按《縣志》,與矬峒河同發源。

《金門海 》按《縣志》「在上川左,今禁。」

增城縣

鳳凰臺山 舊名「春岡」 ,在縣城西南一里,今縣之南街。唐時有五色鳥集此,因名。宋崔與之故宅在焉,其陽有菊坡祠宇。

白水山 在縣城西四十里。屹然若巨屏。其上有瀑泉,懸注如練,其鳥有五距鵲。又一里曰佛跡巖,其東湯泉之水出焉。蘇軾詩:「湯泉吐艷鏡光開,白水飛虹帶雨來。勝地鍾靈傳異事,巨人留跡寄蒼苔。」

古散山 在縣城西五十里。其山布散不屬,有草焉,其本如藤,其葉如葵,節密而心實,其名曰矮竹。按《縣志》:「南流出神岡及白岡,可通舟。」 又西五十里曰丁澗山,兩峰相距,其中有泉,流於西南。

古華山 在縣城西六十二里,形若垂蓮。其麓,宋崔與之墓在焉。

娥眉山 一名「南鄉嶺」 ,在縣南七十里清湖都。

《通志》
作南樵山極高峻周迴百里上有丹室下

有石庵,湛文簡建書院於此,曰「蓮花書院」 ,上有霍文敏墓。

帽嶺山 在縣城北三十里。其上多松竹。《舊志》:形如蓆帽,日明則晴,煙籠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