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 在縣城北六十里。上有仙女石,旱禱輒應。按《縣志》:「體勢甚高,而頂上寬平,週迴三百里。」 後抵從化縣界。南有石巖,巖左有大白石,又謂之七姑仙女石,積水出焉,可灌田千畝。
鷓鴣山 在縣七十里。其鳥多鷓鴣。有獸焉,如豚而遍體皆剌,善射人,其名曰蝟。按《縣志》:「峭壁雙立,其一差小,俗呼為大小鷓鴣。」 從化學正向之,因改名雙鳳山,白泡水出焉,山下有渡。招賢山 在縣城北四十里,其上多瑰石。按《縣志》:在崇賢都,昔有賢者隱此,故山與都皆以賢名。又北七十里曰鴶鳩山,多奇石。又北三十里,曰「石龍頭山」 ,巨石突起,下瞰長河。
羅浮山 在縣城東一百三十里,與博羅縣接境。昔有山浮海而來,傳與羅山合而為一,故名。《前漢地理志》:「博羅縣曰傳羅。」 後傳錄日久,訛傳為博。此山高三千六百丈,上有三十六洞,七十石室,四百三十二峰。洞之幽者曰朱明,此洞三十六中之一也。天寶初,詔欲尋是洞。時邑簿任知宣領耆舊尋見一洞,以藤筐籠石,垂一人下,約五丈餘,下視無底,日月星辰無不備。初有白雲,須臾散漫五色,曰黃龍,曰水簾,曰蝴蝶,曰朱陵,曰金沙,曰白石。峰之高者曰「聚霞」 ,又曰「飛雲。」 㨿絕頂,高三百丈,周二十里。其次曰麻姑,曰玉鵝,曰仙女,曰會真,曰錦繡,曰玳瑁。有奇石,高六百丈,廣七十丈,綵爛若霞錦,謂之「瑤石臺。」 又有大小石樓,孤秀如樓閣然。相傳唐武后時,有邑女何氏,有神仙之術,持一石置小石樓之上,遠觀如畫。上有鐵橋,其形如鞍,在石樓之間,高五十餘步。下有花首臺,開元間,嘗有五百花首菩薩建臺於上。又有龍公竹,大徑七尺,圍節長丈二。嘗有鸞鳳棲宿在碧雞,或群飛,或獨鳴,可見而不可取。又有紅翠鳥,又有啞虎,不哮齧。其諸神湖玉樹、珍禽、《玉草,記》莫能悉。其下羅水出焉。又其下有卓錫泉。又其下有梅花村。又其東麓則接白水山。
百家山 在縣城東十里。其上多草木,多竹。陳峒山 在縣城東北二十里。形若豎旗。下有石庵,有石佛。其獸多石羊,其鳥多鵔鸃。
虎獅山 在縣城東北二十一里,以形似名。上有泉,下瀉成淵,其中有龍,多鬱金草。陳石山 在縣城北四十二里。有石秀銳若筆,其上多石心木。
流防山 在縣城南十五里,狀如卓筆,其下防水出焉。按《縣志》在長沙鄉,今屬龍門縣地。角子山 在縣城東五十一里,接於博羅。無草木,多瑰石。
窯石山 在縣城東南六十里。其上平坦,有石黑若窯山,無草木。
猊山 在縣城東南二十三里。其上多異竹。《一統志》:產婆羅竹,圍三、四尺,性豎,土人取以為弓。龜峰山 在縣城西二里。邑人重九,每登之,一曰登高峰。
金紫峰 在縣城西南八十里,多異花草,山形如旗,朝旭暎之,其色若金削芙蓉,故名。又西十五里曰五馬峰。又西南十里曰藍袍峰。又西一十里曰雙魚峰,峰前有喪慶寺。相傳宋時闢基得銅鐘,下覆雙鯉,今建橋其上,謂之「仙鯉橋。」 焦石嶺 在縣城東五里,其石赤,與羅浮相望焉。相傳浮山自海浮來,與羅山合,故謂之羅浮。與此嶺相望,若碇於此也,故又謂之浮碇岡。按《縣志》,「浮碇岡高三百餘丈,盤據二十里,上多石鼓,奇怪。」
歐陽嶺 在縣城東二十五里羅浮之西。昔有歐陽氏居此。
雲母嶺 在縣城西二十里,其中多雲母石,日出照之晃耀。按《縣志》產雲母石,故都以此得名。亦名丹丘。按《通志》:唐武后時,縣有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
鳳凰岡 在縣城東南二十里,以形似名。《舊志》或言宋時有五色鳥集此,李朝詩墓在焉。下有鳳凰鋪。
烏石岡 其石黑。按《縣志》:「縣西南七十里在石下村後,高三十餘丈,其形如鐘,其色如墨,亦名鐘墨石。」 又西有劍跡石。
景星巖 ,在縣城北一百一十一里,中有石如臺閣,或如修廊,或如鼓,擊之有聲,石乳流結,如寶蓋旂幢,其中幽窅。
燕石 在縣城西南六十里。其狀如燕,下有洞,可坐三十餘人。
鶴峰 按《縣志》,學宮之後山也,兩峰城跨其巔。鳳凰嶺 按《縣志》,下有泉水可煮鹽,其鄉名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