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楊山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其木多黃楊。宋末,鄧光薦挈家避此。其陽有赤坎岡,張世傑所葬地。有赤坎村、大人嶺、烽堠。又西南六十里曰荔枝山,其木多荔枝,因名。又西南十里曰龍歸巖山。《縣志》云:「宋有結庵者」 ,今湮。曰大小托山。又東北八十里曰馬鞍山。《縣志》云:「形勢雄峻,為郡治。」 案山、烏洲山、古鎮山,俱海中,西接新會。高城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峻森列,疊岫層巒,周迴如城郭。元末民避寇居之。

九星洲山 :九峰分峙,多石巖、石屋、靈草。石上溜水甘美,為番船往來所汲,曰「天塘水。」

金星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大海中,二峰相峙如門,有石嶼如珠。

大小橫琴山 在縣城南二百里大海中。大吉山在其東,小吉山在其西,下有雙女坑。舊《志》:樵夫見二女溪上,就視之,化雙鯉。元末,海寇王一據之。明洪武二十八年,寇平,詔虛其地。

三竈山 三石如竈,與橫琴相對,南接牂牁大洋。地平坦,多稌黍,本宋「黃」 字上下二圍。元海寇劉進據之。明初寇平,復入黃梁都,有田三百餘頃,皆極膏腴,編民糧差。後居民吳進深通番為亂,洪武二十六年,都指揮花茂奏殲渠魁,悉遷餘黨,其田永不許耕。又南一百里曰九澳山。又南二百五十里曰井澳山,一名仙「女澳。」

錫坑山 :在縣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多麖鹿。又南曰馬盾山,曰南亭山。

知洲嶼 在縣南大海中,接於東莞諸洲,曰小湖,曰大小磨刀,曰羅洲,曰白椒,曰芒洲,曰散洲,曰白藤,曰鸕鶿,曰九星,曰桑洲,曰赤洲,曰擔竿,曰竹洲,曰粉洲,曰大淋,曰小淋,曰文灣,曰連灣,曰三門,曰浪泊,曰倒觸,曰宿聚,曰鬼嘯,曰皋蘭,曰鹿脛,曰潭洲,曰雞籠,曰王魚,曰丫洲,曰箔洲,曰攣洲,曰遊魚,皆星列焉。其下多「魚蟹,多蝦蠔,多𧒽螺。仁山 按《縣志》」 ,「在城內,其陽為縣治,上有書院,其陰為仕學臺,其左曰豐樂園,今臺園久廢。其北曰慶壽山,城跨其上,前有無量寺。」 東南曰豐山,昔僅培塿,近民居,已平。西曰武山,城垣跨之,上為戰臺,今毀。其三平於築城時,是謂七星峰。筆架山 「按《縣志》」 ,「在縣南一里。三峰聳秀,中峰」 特出其上,後易名東林。黃經構「山海齋」 誦讀其丅,易名東林,與西林對鳳山 按《縣志》:即小欖山,去縣北七十里。峰巒秀峙,紆而西指,蘊靈盤結,有泉石之美。山下有翁陔園。

零丁山 下有「零丁洋。」

深井山 按《縣志》,即仙女澳也,亦名井澳,在橫琴下。宋端宗御舟嘗至此。景炎二年十二月,帝舟入海,至仙女澳。丙寅,風大作,舟敗幾溺,帝驚悸得疾,嘗一卻元兵於此。

澳山 按《縣志》:山之東南,西對橫琴水中曰外十字門,其民皆島彝也。今遷。

石岐海 :在縣城西北一里。北接浮虛,南入牂牁,其中海物惟錯。

浮虛海 在縣北十里。會石岐南入於牂牁。黃經詩:「西北潮宗派,東南合沓潮。長風隨入夜,吹作雪翻飄。」 按《縣志》:在分流上源,勢若滔天,號為巨浸。

疊石海 ,在縣西五十里。旁有巨石,其中多魚蟹。

東洲門海 在縣東海濱,二山若門,潮汐悍急。象角頭海 在縣西二十里,西接鱘。巨瀝北連大欖,其勢汪洋,舟不可艤。按《縣志》,「晴則水光接天,往來晏然。」

金紫泉 ,在縣東十里,味甘冽,與巖溜相去百餘武。又十一里金竹泉,味較金紫差冽。

黃婆泉 在縣南二里許。味清冽。

零丁洋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海中。其上有山,其下潮汐迅急。按《通志》,宋文天祥詩「零丁洋裏嘆零丁」 ,即此。

金星洋 在縣東。海中有石嶼如星,故名。九星洋 在縣東南。海中有九島如星。《新志》:「番舶往來之衝。」

梅花水 ,在縣南十里。源於羅漢諸山,旁多梅花。

白銀水 在縣南八十里。旁有樹,其色如銀,西北合梅花水入於海。

宮花水 在縣東三十里,源於長江山。按《縣志》「灌溉得能一都之田,歲旱無患。」

橫坑水 在縣南五十里,入北臺海。鱘龍水西出,又西合梅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