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道石門,今則專行莊步。按《經》小塘之流,又分一支通西樵云。

清遠縣

峽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一名中宿峽。二山對峙,中通江流。《山海經:路史》:「黃帝生禺陽、禺號,禺號處南海,是為海司。任姓。生傜梁,傜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賁隅也。」 舊《志》:黃帝二庶子善音律,南採阮俞竹,為黃鐘之管,與二臣俱隱此山,豈即禺陽、禺號耶?然則番禺之名當始此,不特郡城中二山也。又有寺甚古,號曰「飛來。」 是多松竹。按《通志》:唐李翱詩:「一水遠赴海,兩山高入雲。」 許渾詩:「水曲巖千疊,雲重樹百層。」 蘇軾詩:「岸迫鳥聲合,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漱玉,砌淨筍遺包。」 迴岐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高數十仞,逶迤環抱,有回顧縣治之狀。

筆架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峰並聳,形如筆架。馬頭石山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狀類馬頭。中宿山 ,在縣東十二里。《方輿勝覽》:譚子相《海嶠志》云:「二、三、五、八月有潮至此,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名。」

觀亭山 ,其上多黃楊木。

觀音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高峰層巒,中有石巖,巖中有觀音像。

佛跡山 山有巨石,石上有巨人跡。按《縣志》,「麓有佛跡寺,今廢。」

大帽、小帽山 在縣北六十里。兩峰圓秀,因名。花尖山 。山多異花木。按《縣志》:「在縣北,奇峰峻拔。」

大羅山 ,在縣西二百五十里池水鄉。其脈來自陽山,西抵梧之懷集,猺獞雜居其間,上多藤蘿。

威整山 在縣西一百里,民環居之。又西二十五里,曰秦王山,下有秦王廟。

幖幡嶺 在峽山頂之南。唐大曆間,哥舒晃叛廣州遣將討之,夢神人謂曰:「見幡即回。」 及賊平,回師,果見掛幡於山頂,乃神之助也。

大龍嶺 在縣南七十里靖定鄉。峰巒屹峙如龍狀。

覽岡 ,在縣北十二里。《一覽》城郭在目。

和光峒 在峽山谷中,深窈莫測,其旁有五色榴花。按「縣志」 ,宋治平二年,安昌期得道隱此。詳見《安先生傳》。

臨漢峽 ,在縣西北五十里。兩厓壁立,延袤九十里,其陽有大觀亭。

金芝巖 在峽山之巔,內分三洞。一洞有石井,深數十丈;一洞有三石並立,水滴其上,而地竟不沾。其下有穴,穴有石燕。宋開寶間,於巖獲金芝二十莖。按《通志》:唐開元中,望氣者云:五十里內有靈山,發金草。遣使求之,果獲靈芝,錚然作金聲。

龍磨角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西,有石澗二十餘丈,枕江岸,石堅而澤。」 舊《志》云:「每春時,龍於石上磨角,有蜑人維舟竊見,風氣凜然,雲煙渺漠,頃之定。後移舟睨之,其痕宛然在目。」

鸕鶿石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石枕江,水落則鸕鶿集焉。

達摩石 在峽山之西。舊傳達摩坐禪之處,其廣十丈。老虎石在迴峽山岡頭,其高三丈。雲臺山 按《縣志》:在峽山右寺之巔,寬平約二丈許,峭壁上篆「雲臺」 二字,傳為羅隱所鐫。《舊志》云:「常有五色祥雲出其上。」

鳳凰山 按《縣志》:「在城內,相傳昔有鳳凰棲此,故名。」 上有鳳凰臺。又半里有釣鰲臺,與水口鰲塔相望。其陽為安遠驛。又二里為柳煙灣。夏潦病涉,黎繼周始橋之。

溱源山 按《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連山交枕,絕壁竦峭,下有廟面流,蓋祀溱水神也。俗呼為秦王廟,誤也。

小羅山 按《縣志》與大羅山連,形差小。

白茫山 按《縣志》,「有石筍高二十餘丈,腰大十圍,在善化鄉。」

四望山 按《縣志》:「在善化鄉,高萬仞,中有仙女壇,歲旱祈禱輒應。」

北樓山 按《縣志》「在縣治東北,山頂上有天池,鄉人見龍躍水。」 兩峰對峙,俗名丫髻山。

大廟峽 按《縣志》:「在吉河口。水勢湍急,舟過必禱。」

猢猻峽 按《縣志》:在官莊水口。林木鬱茂,兩岸樹枝交連,常有猢猻攀援往來,故名。

蓮花峽 ,在興仁。《一圖》。

瑞峰 按:《縣志》「在城北」 ,狀如太陽,形圓而秀,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