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女梳妝石

大奚山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餘里,一名大漁山,為急水、佛堂二門之障。山有三十六嶼,週迴二百餘里,有異鳥,見則大風生。山下有村,餘多鹽田。宋以為李文簡食邑。」

合瀾海 ,在縣北四十里,福永司之左。

南頭海 :在南頭一里。兩粵諸水合珠江經虎門,遶南山逶迤而東。海中有烏、白二石島,對峙中流。

後海 :距縣城五里,通於海。自西而東,北接梧桐山,遶護縣城。

急水門 在官富司之南。

佛堂門 ,在《官富司》之東,為南頭出海外關。舊設哨船防守,今廢。

潮 :自縣東南大洋通佛堂門,至南頭海,一派入虎頭門而止。其潮候消長,時刻不爽。

谿西灣

屯門灣

大傘、小傘洲 :在縣西南海中。

大王洲 :在縣西南海中。

孖洲 在縣西南海中

馬鞍洲 :在縣西南鄉村前海中。

平洲 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二、三里,橫亙海面。舊鄉人放牛於此,自生自養,數年成群。今遵海禁無矣。

「龍穴」 洲 :在西北。有蜃氣,多蒸為樓觀、城堞、人物、車蓋、往來之狀,正月常見之。

擔竿洲 :在縣西南外洋。

勒馬洲 在五都,一山橫出海邊,形如勒馬。白鶴洲 在海中,潮長,群鶴俱集,望如堆雪。蛟洲 在五都四圍。鹹潮繞之,中有井泉,甘美。夾洲 在三都茅洲墟。

七娘灘 在七都右蹲水中如星列,然石罅僅容一舟,水勢衝激,舟船過此危之。

甘溪涌 其水由東北逶迤數十里,繞學宮縣治西南,由北埠橋入於海。居民戴珍築隄防之。綠橘潭 在五都龍躍頭,多橘樹,歲旱,鄉民多禱雨於此。

流水響潭 在五都。發源處有數石井,天造地設,深約尋丈。春夏漲如驚濤瀑布,秋冬潺湲細響,有滴漏鳴珠聲。

城中二井 :一在東門學前,一在西門街中。「甘泉井 」 在邑南一里許,清冽甘美。

林雲仙井 在參里山側。明成化間,布政陳遷愛其清冽,命工修砌,又名「陳公井。」

湯井 :在勒村。水溫煖如湯,能療瘡疾。秋冬泉有煙氣。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沙井 在西鄉村,水甘,四時汲之不竭。古傳有羅隱跡。

瓢潮石井 在七都平湖鄉。左鄉數百人食之,僅可汲一瓢,日夜汲之不絕,亦不竭。

滘水 按《縣志》:在城東四十里。發源於梧桐莆,隔龍躍頭諸山西流曰鉗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橫岡山逶迤四十餘里入後海。

大沙河 按《縣志》:「在城東北數里,發源陽臺、丫髻、董公諸山,歷新圍大涌二十餘里,至白石入後海。」

西鄉河 按《縣志》:在縣西十里。發源陽臺、大髻婆、大小茅諸山,至更鼓嶺、鐵岡合流,凡三十餘里,經西鄉入後海。

茅洲河 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發源大頭岡、鳳凰巖諸處,至新橋之北十里許,合流經茅洲墟入合瀾海。

壁頭河 按《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餘里,發源陽臺、大平、障閣、蓮花徑諸處,合流經燕村、涌頭、舟山五十餘里,至壁頭入合瀾海。

塘頭下海 按縣志:在縣北。發源於廓下、田寮下清湖、樟坑徑等處,經莊屋村大湖,至塘頭下入東莞界,又數十里會龍川江,入蛇犀海。沓潮 :按縣志《劉禹錫集》,「元和十年,終風駕潮,南海羨溢,南人曰沓潮也。」 劉恂《嶺表錄異記》:「每年八月,潮水最大,中秋後多颶風,當早潮未退之間,颶風作而潮不落,晚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廬舍,蕩歿禾稼,沉溺舟船,或十數年一有之。」

平洲 按《縣志》在縣西南海中。

媚珠池 按《縣志》:「在大步海,漢時採珠於此,久廢。」

桂角泉 :按《縣志》「在桂角山下,泉水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