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土名「閂門」 洛中圍、勒馬洲園田共稅七十五畝,歲收租穀二十七石,支給貧生費用。又東門學前魚塘二口。

花縣儒學 在縣治東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王永名創建殿廡、戟門、泮。

池、櫺星門照牆及啟聖祠名宦、「鄉賢」 兩祠,規模詳備,方在草創,尚未落成。

社學 四:曰「金溪,曰養恆,曰大岡,曰平山。」 連州儒學 :宋咸平六年,始建書堂於城內東南隅。崇寧間遷於聯壁坊。政和四年,知州歐陽震復遷東園。乾道八年兵燹,仍遷東南隅書堂故址。端平元年復遷建於列秀亭右。元因之,又燬於兵。明洪武二年遷於中峰山下。是年州廢,學亦隨焉。四年復州學,亦復建於四角塘,即陽山儒學舊基。二十一年,同知劉本和請復徙於列秀故址。正統二年創號舍,歸民侵地以廣學基。出稅二畝,科米五斗一升三合六勺。景泰五年建大成殿。弘治五年重加修飾。正德三年撤廟學而新之。其制:中為大成殿,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櫺星門,外為泮池。舊有橋、有亭,又前為泮宮亭。廟,東北為啟聖祠,又東北為文昌閣,廟後為明倫堂,兩翼為齋,後為敬一亭,最後為尊經閣。儒學門在啟聖祠南,其東射圃,堂西為學正廨,又西為訓導廨,後廢。俱萬曆甲申知府時一新修。

皇清鼎興,學仍舊址。康熙十年,櫺星門為風雨所圮。

泮池橋亭為土寇所毀,知府李蕡以次修復。社學 三:曰中隅,在城隍廟西;曰西隅,在端平門水關外;曰北隅,在州治後。

「丞相書院 」 在連州嘉魚坊,為魏公立。

天衢書院 在連州靜福山,郡人黃捐讀書之所。

連州學田 土名「大桑園」 、平底沖洽村尾,夫田,共稅二十一畝七分三釐五毫七絲五忽。又土名「洛陽」 水田,稅三畝。

陽山縣儒學 :「宋崇寧間,始建於縣治之東岡。元至元二年,徙於連州四角塘。元季毀於兵燹。明洪武二年,縣併連山,學亦因之。四年,學以縣復,仍建於四角塘。」 十四年遷縣於陽巖山之右,學亦隨遷。是年仍於東岡創建。永樂間重修殿廡,講堂猶覆以茅。宣德五年重修,廟學始覆以瓦。成化十年重修,明年繼修。正德五年鼎建堂、齋。十一年重修。十四年建櫺星門。嘉靖九年建大成殿,浚泮池。十九年建明倫堂、兩衙、東西齋、號舍、垣牆。二十二年,創啟聖祠。二十七年,創射圃。二十九年創學舍於西。萬曆間,先後修葺,二門易以磚瓦。十九年鑿泮池,瀦水,築以灰砂。崇禎元年重修。中為:

文廟設木主兩翼,為東西齋,前為戟門,為「泮池」 ,深

一丈,廣三丈。中為橋一栱。又前為櫺星門,石柱三間。門外有屏,左為儒學門,又左為啟聖祠。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殿後為明倫堂,兩翼建兩齋:左為「居仁」 ,右為「由義」 ,為號舍十八間,今廢。前為聚奎門,後為敬一亭。堂之內,左有臥碑,右有忠孝碑,有射圃、觀德亭。學官廨。庫房二間,倉房三間。

皇清順治九年,西寇焚燬殆盡,十一年郭升重建。十

五年,建兩廡「啟聖祠」 、「名宦」 、「鄉賢」 二祠暨儒學儀門,規模漸備。

社學 二一在縣治東嶺南道右;一在縣治東城隍廟右。

尊韓書院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韓愈讀書於此,後人因建書院。」

學田 土名「楊梅坑田」 一十二畝,歲收租銀四兩五錢,花毛四斤。

又土名「大城岡」 田稅四畝四分,歲收租銀二兩。又土名「墳峎給峎長窵頭」 田稅四畝二分,歲收租銀九錢。

又土名「山田小白芒」 ,共稅一十六畝,租銀三兩三錢。以上租銀,遞年齋長收取送堂,買辦燈油,給與諸生肄業。

連山縣儒學 在縣治之東。宋淳熙八年,縣令區興建。咸淳二年毀於兵。元至治三年,知縣何再興仍故址創建。元季,藍山人陳淵僭據縣治,學因圮毀。明洪武三年,仍即舊基重建。四年歸併陽山縣學。十四年始設。永樂十八年徙於縣治右。正統元年重修。景泰末,毀於西賊。天順六年寇平,遷縣治於雞籠關內,學亦隨之。時西賊初平,制度簡略,皆覆以茅。弘治七年修廟學未完,十二年始落成之。中為

文廟東西有廡,前戟門,後明倫堂。正德中屢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