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賢始建古循州,原有城,歷代興廢不常。至是,都指揮花茂請立守禦千戶所,而賢至,始築之。弘治元年,按察使陶魯修築今城,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二丈三尺,雉堞九百八十四門,上有敵樓,外有月城。正德三年,知縣傅鼎、千戶吳德潤分砌月城及四門。嘉靖四十四年,寇亂,兵備副使王化闢北門以便北之避寇者。萬曆六年,參議李盛春增高城垣三尺,擴馬路八尺,其池深八尺,廣如之。萬曆中,知縣林庭植復濬之。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彭峻齡捐修城樓三座,整砌周

圍雉堞

長樂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年,知縣陳堅始築城,周圍六百三十四丈,高二丈,闢四門,門各有樓。嘉靖元年,僉事施儒以城隘,闢其南,廣四百二十五丈。三十一年,僉事尤瑛大修築,增敵樓二十九座,四門各易以磚,池深七尺,廣二丈。」 興寧縣城池 ,「明成化三年,知縣秦宏始建城,高一丈八尺有奇,周圍六百二十六丈」 有奇。闢四門,門有敵樓,東曰「平遠」 ,南曰「迎熏」 ,西曰「阜民」 ,北曰「拱辰。」 門內有兵馬司,跨壕為梁。嘉靖四十年,寇亂,知縣陳其箴增修城垣,加建重門,其池深七尺,廣二丈。

連平州城池 在府治東北四百里。明崇禎六年,平九連山寇,總制熊文燦、巡按錢士廉題割河源、和平、長寧及翁源四邑地立州,轄河源、和平二縣。司理吳希哲督永安知縣牟應綬、長寧知縣陳國禎營繕,經始於崇禎六年十月,踰年冬告成。周圍六百三十五丈,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六尺,雉堞一千一百五十有九,門四:東曰「鎮連」 ,西曰「鎮英」 ,南曰「玉驄」 ,北曰「彩鳳。」 每門加甕。城橫十九丈,高二丈一尺。旁開兩門,一雖設常關,上各建樓。締造之初,規畫井然,昔為蛇豕竄伏之窟。啟闢後,屹然一巍鎮矣。

河源縣城池 ,齊、宋俱據桂榦為城,而枝布為三郭環之,素稱佳麗。元末,城陷於寇,因廢。明初,乃即中下二郭間,濱江為城。隆慶五年,民遭水患,兵憲王化從民議,建復古城,卜依桂山向東北,邑焉。知縣林大黼奉檄鳩工,築北城垣。亡何遷去。萬曆六年,知縣曾守愚循舊基築城,廣七百丈,為門四,俱有樓。南門不利,加中東門,移南樓於上。萬曆十年,民遭水患,視隆慶五年尤甚。知縣湯民仰始與民遷居,然水患雖平,城失其險。萬曆甲午,邑人參政李燾請制府陳蕖捐軍餉二百金,就下埠築基畜水,城賴以固。

和平縣城池 :明正德十四年,南贛都御史王守仁檄惠州同知莫相建城高一丈八尺,周圍四百五十丈,雉堞九百九十二,門三:東曰迎流,西曰通津,南曰南熏,各有敵樓。北負高嶺,無門,建樓曰「拱極。」 嘉靖三十七年,督捕通判洪章因民避賊,城居湫隘,拓城垣四百餘丈,雉堞三百有餘,開躍龍、永和二門,敵樓二座。萬曆元年,知縣陳文彬易新舊城樓以磚,極其完固,池深七尺。嘉靖十三年,知縣梁鼒復侵地,益濬之。

惠州府關梁考        縣志

本府。歸善縣附郭。

東關 在城東

西關 在城西

南關 在城南

寧濟橋 在府城北一里接官亭下。嘉靖二十五年,郡守吳至建。

合江渡 在門外

山角渡 在梁化水

平山渡 在驛前。以上三渡屬官。

橫江渡 在南關

河南渡   、黃湖渡   、鹿頸渡 ,俱在上下淮。

源塘渡   赤坎渡 俱在東都里。

葉屋渡   、孫屋渡   、永平渡 俱在外水。

《天罡渡   》《蓬亭渡 ,俱在馴雉》。以上十二渡屬民。博羅縣:

保寧橋 在縣西長壽觀前,跨榕溪。宋德祐元年,知縣黃保「始伐石為之。高一丈二尺,長十丈,廣一丈。明景泰七年,同知蘇潤、知縣魏顯、令潘義、何正募建,下開二道。」

興仁橋 在北門外。元至元丙子,監縣羅里敬甫壘石架木,長六丈,廣八尺,尋廢。明正統八年,知縣趙澧洎邑人國子學正李亨募建,盡甃以石,下有二孔,久圮,行者病焉。萬曆癸巳,知縣鄧以誥鑿山石新之。高一丈八尺,長六丈,廣一丈。